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2014-06-10 22:27:58)
标签:

拉碌碡

非遗

常信营村

张须根

分类: 记忆之城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碌碡本是早年间农家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用做轧场的石头制农具。到了民间艺人那里,竟凭着非凡的想象力,生生将这又笨又重的家伙改头换面,演化为舞台上独特的道具。于是“拉碌碡”这普通的劳动生活场景,在融进了不算曲折的剧情后,便像“竹马”、“旱船”一样,发展为动作简练、风格古朴的自娱性广场表演艺术,风风火火地在北方农村的节日以及庙会上拉动起来,且一拉就是几百年,没有人能准确说清这种民间舞蹈的渊源。

    梨园里的梨果长到拇指大小的时候,梨农们就要为每一个幼小的梨果都套上一层袋子。梨果在袋子里面生长,可以防止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污染,成熟之后果面洁净美观,能卖个好价钱。这是个十分累人工作。66岁的张须根是赵县常信营村的梨农,这些天他们一家人刚刚把把梨园里的鸭梨和皇冠梨套上袋,十几天之后,他们还要为雪花梨套袋。等待,让张须根有了难得的几天清闲。

    张须根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乡间老艺人,有着一手拉碌碡的绝技。县里每每举办大的演出活动,都少不了张须根和他们碌碡会的身影,而乡村的庙会上更少不了常信营碌碡会的参与。五年前,县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常信营村的拉碌碡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得知这些天村里农活儿不忙,我们《非遗赵州》摄制组与张须根通了电话,打算到村里拍摄他们的拉碌碡。电话打过去后,张须根答应的异常干脆,赵县能表演“拉碌碡”的也仅仅剩下我们这个村了,我们几个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再过几年就拉不动了,你们再想看也看不着了。眼下,我们几个人都迷这个,我负责召集大伙参加节目录制。你们快来吧,好好给拍拍。

     常信营村的民间舞蹈“拉碌碡”人们都说有三个看点,一个是那个手执彩扇,身拉碌碡的彩旦张须根。当然这碌碡不会是石头的,而是用细钢筋焊成滚柱状,糊上绿色纱网而已。扮作受气媳妇的张须根,其实,是男扮女装的男人,只见他身着彩衣彩裤,涂脂抹粉,挽发髻、带红花,脚蹬绣花鞋,手掐兰花指,腰身扭动起来比个女人还女人。另一个看点就是甩大鞭的武丑郭入堂,他自然就是那小媳妇的“丈夫”了。他右手执鞭,左手牵碌碡绳,一条一丈六尺长的大鞭,凌空挥起,指哪儿打哪儿,而且专打彩旦头上的纸花,鞭梢落处,落英缤纷,毫无悬念。小媳妇旁边还有两位浓妆艳抹的村妇,不时插科打诨:“阴了天,犯了愁,场里摊着高粱头,买不起马,买不起牛,叫你老婆拉碌碡。”此外,表演中还有拉着碌碡上桥的动作,小媳妇既要前腿弓,后腿蹬,身体向前倾用力拉碌碡。又要将不高兴的情绪宣泄出来,走一步退两步,走走停停。直到最后恼怒地将头上的长辫子叼在嘴里,跪爬到桥上将碌碡拉过桥去。

   这天一大早,我们驱车来到张须根家,他家门前,便是村中一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正好可以用作表演的场地。想不到的是,碌碡会的人来得更早,而且早换了行头,化了彩妆。大鼓、大锣、铙、水镲等家伙套一应俱全,于是,本是在年节或庙会上才露脸的“拉碌碡”,硬生生地为我们摄制组上演了。他们先是在浑厚粗犷的打击乐伴奏下,演出了拿手的太平车。剧情讲述旧时一个丫鬟陪着富家太太游春的故事。佩饰着白胡须的郭京路老汉,今年71岁,他左右摇晃的肩膀,一步一挪卖力地推车,扮作丫鬟的张须根身上套紧绳索,在最前面有节奏地舞着花扇扭动肢体,边拉车边观景,忽而采花,忽而扑蝶,忽而做登山状,忽而如履平地,将个爱美女子外出踏青过程演绎的淋漓尽致。

    2009年的时候,我们摄制组曾有人观看过常信营村太平车的表演。那时,“端坐”在轿车里的那位盘腿而坐的小脚妇人,是一位叫刘银瑞的老人。这天,我们发现轿车里的老妇人已经换人了,一打听,原来刘银瑞老人已经去世了。这个消息让摄制组的唏嘘不已,可见非遗保护的确已经时不我待了。

   麦收时节,地下能烤熟鸡蛋,白花花的太阳放着刺目的光,晒得人掉层皮。几分钟下来,老人们的戏装即被汗水浸透了,汗水顺着脸上的彩妆往下流,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表演,真让我们有些于心不忍。接下来,便是拉碌碡表演。为了表现过桥,郭入堂人们从一家盖房的人家,抬来两扇旧门板,门板搭在一条长凳上,剧情里的一座像模像样的桥就这样搭建好了。

    长鞭连天响,鞭花落处惊起一团烟尘,锣鼓声急,似在催促拉碌碡人疾行的脚步。坐在树荫下的老人们,坐鼓的、打锣的、拍水镲的默契配合,将一番一番的锣鼓击打的一阵紧似一阵。张须根拉着沉重的绳索,走一步退三步地将碌碡拉上门板,腾出一只手,将一团红红绿绿的纸花伸向一侧。身后郭入堂的长鞭一声快似一声,就在张须根将纸花伸出的瞬间,那长鞭遥遥打来,凌空飞起的鞭子顿时抽紧了观众的心,鞭响处纸屑纷飞却不伤人,真真扣人心弦。

    在这场拉碌碡的表演中,张须根出尽了风头。看他的一身俏打扮,谁都不会看出他是男儿身,他的扮相优雅,动作细腻,眼波流转,身姿柔美,楚楚动人。据说,有一年春节,他去城里演出,就身着这身衣服,穿着绣鞋。打算如厕却闹出一场笑话,一位老汉上前把他拦住,妮儿,走错了吧,这可是男厕所啊。

     生活中的张须根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纺花织布,做鞋做袜,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碌碡会里的服装绣鞋头饰都是出自他的手。有这样的女红活垫底,在舞台上表演一个秀女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拉碌碡”的音乐为打击乐,打击乐浑厚粗犷的节奏与舞蹈欢快、风趣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乐舞融合,交相辉映,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高度统一的美感。碌碡拉过桥,张须根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他向围观的众乡亲深深施了一礼,鼓乐骤停。

     据张须根介绍,常信营村的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直到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侵入赵县后,这种活动才被迫停下,抗战胜利后又得以恢复。平日除了过年在本村演出,也到友好村和一些庙会上出演。新中国成立后,凡有青年参军入伍,村里用拉碌碡送行也是常有的事。问及拉碌碡的为何要男扮女装时,张须根解释说,早年妇女不肯抛头露面,害怕被人说三道四。再说,长鞭打花也有危险,女子们胆小,所以就由男子装扮。张须根的解释倒也合情合理。在常信营村,我们还听到一段关于拉碌碡的一个传说:隋炀帝昏庸奢侈,开凿大运河后坐龙船四处游玩,16岁至18岁的女子被选来拉龙船,拉得不好就要挨鞭子。运粮的大臣为了显示权势也找妙龄女子拉碌碡轧粮,稍有歇息就要鞭打。隋朝灭亡后,为了警戒人们不忘暴虐奢靡的恶行,就产生了这种民间花会。朴实的民间传说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判断,寄托着人们对善良、仁爱、平安的美好向往。这也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景。

    张须根家是村里艺人们集合的地方,外出表演在这里取演出服,表演结束在这里卸妆,人们到了在这个院子里就像来到自己家一样随便。77岁的张秋子在碌碡会武场拍水镲。他对碌碡会的家底儿门儿清,据他介绍:现在的碌碡会是1994年1月份成立起来的,总共30来号人。从他记事,村里碌碡会就有四把鞭子,都很出名,如今四把鞭子走了三把,郭入堂是跟张长顺学的,师傅去世都二十多年了。如今,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了,随便出去打个零工,一天少说能挣个五头六十的。遑论碌碡会没有收入,还尽往里垫,化妆粉一套就是一百多,头戴六百多,水镲一百八,中锣一百六,坏了就得凑钱买他希望碌碡会能得到上面的支持。张秋子的话道出了碌碡会所有艺人的心声。

    从张须根家出来,穿过几排房子就是一望无际的梨园。农闲时节,张须根就和村里碌碡会的人们凑在一起,到梨园里拉拉家常,说说会里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大伙在一起跳跳唱唱,自娱自乐。74岁的郭京文也是男扮女装,他带头唱了段当地的秧歌。据说,常信营当年的秧歌也十分有名。想不到的是,64岁的张平花和李换英两位大妈也对秧歌情有独钟,田平花唱腔刚落音,她们站在梨树下一个唱一个念,扭扭扭哒哒地演唱起来。

    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在我们即将告别这群民间艺术的坚守者的时候,一直在一旁助阵的乡亲们,忽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想和村里这群拉碌碡的合个影,上上电视。于是,一张张笑脸伴着快门声定格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们的拍摄也在乡亲们的笑声里结束了。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风情难再的拉碌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