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2012-11-18 22:48:28)
标签:

宋子城

宋城

三孔币

高渐离

分类: 古村名镇

古村名镇之——

宋子城里故事多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雉堞荒凉秋水滨,萧条不复旧时春。城头薄暮人吹角,堤畔黄昏鸟弄茵。绿绿树重阴遮野,白云无际锁韩榛。可怜一片纤纤月,曾照当年击筑人。”这是清朝一位叫王汝弼的诗人,吟咏赵州宋子城的诗句。2000多年前的宋子城,即是如今赵县的宋城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的繁华,也曾几经战火。古老城池的历史,犹如一条翻卷着浪花的长河,在起起伏伏里数度兴衰。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都与这座古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瓜葛。战国晚期,这里铸造的宋子三孔布,流通于三晋地区,为海内外孤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大将廉颇斩燕国丞相栗腹,大败燕军的主战场也在这里,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粟腹伐赵,至宋子,赵国派廉颇将兵拒燕,在鄗(今赵县西南)击败燕军,燕人请和,赵国不许,要求必须让丞相将渠来才行。燕国丞相将渠出面,双方谈和赵国听信了将渠,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刺秦之后,他的好友“高渐离变名姓为人佣保,匿作于宋子”; 到了西汉末年,宋子的豪门望族耿纯忠心追随刘秀创基立业,被拜为光武中兴的“云台二十八将”。往事如烟,如今,过往岁月发生的事件已经深深埋藏在历史记忆中,在《史记·刺客列传》、《汉书》、《后汉书》、《河朔访古记》等典籍里都能寻到宋子城的字眼,而残存的城垣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那段歌词,似乎道尽了宋子城那远去的一段历史:“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宋子古城今犹在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我不止一次到过宋城村,去探访古宋子城遗址那段残垣,去感受家乡古老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最早是在2008年冬,赵县天地间飘落第一场雪的时候,我从县城驱车一路奔东北方向,来到距县城18公里的宋城村。我震撼于宋城村周边平地凸起的几十座汉墓群,并对那段犹如风烛老人残存牙齿般的城垣所陶醉,于是,写下了《雪落汉墓群》和《高渐离,埋藏在宋子城里的一段故事》。最近一次是2012年11月中旬,那天,我乘去韩村镇下乡的机会,重访宋子古城,依旧想于冷冽的寒风中登上宋子城头探幽怀古,去体味宋子城独有的那份沧桑。可惜,那条通往宋子城的田间小路,不知什么时候被大片的塑料大棚和绿茸茸的麦田淹没了。刚刚浇过水的麦田如此泥泞,我尽量踩着田间的埂子走,但鞋底下还是粘上一层层泥坨,脚步显得踉跄起来。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宋子城,形成于战国,先属中山国,后归辖赵国,是赵国北部边陲的一个重要城邑。公元前228年被秦占领。始为宋子县,汉高祖八年置“宋子候国”一直延称至隋朝。到公元607年,宋子归入平棘县(赵县)。宋子古城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50米,占地38.5万平方米,城墙高4米,厚6——10米不等。土城垣黄土夯筑、夯土层明显,墙体有明显的板筑、夯打及圆柱洞痕迹,古城垣早年大部分坍塌,唯西南城墙遗存较好于其他墙段。城廓遗址中曾出土战国剑饰、唐代瓷小盂,在宋城村民家中还发现过古代陶罐、陶盆等器物。攀着一条荆棘丛生、荒草萋萋的小路登城,俯首可见砖瓦陶片,让人不由地想象着这个城廓,早年间车水马龙、商铺林立、酒帜招展的繁华景象,追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感慨岁月的沧桑。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宋子三孔布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种堪称海内外孤品的“宋子”三孔布币。“宋子”三孔布的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孔,形制具圆足布特征,故名圆足三孔布,简称三孔布。宋子三孔布的正面有“宋子”两个篆字,背面篆书“十二朱(铢)”, 钱文笔画细瘦坚挺,文字奇丽,古朴典重,俗称“宋子三孔布”。这是战国晚期在宋子城铸造的的货币,流通于三晋地区。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一个国家在某个城邑铸造货币,是这个城市在该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所占的地位来决定的,可见宋子城当时的繁华和重要,在中国货币史上宋子城有它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子”三孔布,目前仅见2枚,均为小型布,第一枚于1983年4月在山西平朔县北旺庄汉墓中发现,为首次有确切出土记录之三孔布。1993年12月19日的《中国文物报》一版,曾以《平朔十年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清理汉墓二千余座,出土文物二万余件,堪称汉代考古最集中的一次发现》为题,报道了山西省平朔县露天煤矿生活区发掘获重大成果,文中有一段令文物专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欣喜若狂的文字:“在出土的铜钱中,有枚稀世孤品,‘宋子三孔布’,面篆‘宋子’,背篆‘十二朱(铢)’(宋子为铸币之地,在今河北省赵县)。”专家认为,宋子属巨鹿郡,位于今河北省赵县东北,战国中期属中山国,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宋子归赵,宋子先属中山而后属赵,故该布若铸于战国中期,则应为中山国所铸,若铸于战国后期,则应为赵国所铸,因此“宋子”三孔布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三孔布的国别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金石名家初尚龄所著的《吉金所见录》一书中,刊载了“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三孔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三孔布出土数量不多,寥若晨星。“宋子”布更为罕见,故为古钱币专家所珍爱,为古钱币50珍之精品。

 

当年匿作人何去?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一日,清代一位叫李谔的诗人,登上了宋子城高大的城垣,他感慨荆轲与高渐离前赴后继谋刺秦王的壮举犹如燕赵悲歌。有感而发写下这样一首诗凭吊他们:“一望平沙宋子台,苍苍乔木石城隈,云生旷野孤村冷,月照荒丘百雉隈。易水风寒豪士过,秦庭日暮壮心灰。当年匿作人何去?燕赵悲歌今更哀。”

    诗人感叹荆轲刺秦王未中,壮心如灰,如同日暮,没有其他办法了。追问“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的高渐离如今何在呢?即使现在读来,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李谔心中荡涤着那一丝幽幽的追思之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豪士荆轲刺秦王未遂,秦灭燕国,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为逃避搜捕,隐姓埋名,藏匿在宋子城的酒店里当酒保击筑唱歌。太史公《史记·刺客列传》有这样的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里则有:“赵州城东北三十里,平棘县境上,宋子故城……即秦高渐离,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可见,2200多年前,今天的宋城村便是高渐离逃亡藏身之地。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荆轲刺秦的失手,成全了义士的英名,却为燕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加速了燕国破灭的进程。燕王喜迫于秦国的压力诛杀为自己带来祸端的太子丹以求和,也没能打消了秦灭燕国的决心。

     逃到宋子“为人庸保”的高渐离本是荆轲的好友,荆轲惨死咸阳宫后,高渐离时刻不忘履行与荆轲的密约,无时不想着为好友报仇,谋刺秦王。过了一段那种低三下四当佣人的日子后,他终于隐忍不下去了。在主人家一次宴会上,他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随口评论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人把高渐离的话传给主人:“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后来,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喜欢听筑乐的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为了自身的安全,还是命人用马粪薰瞎了高渐离的眼睛,秦始皇常常在咸阳宫让高渐离为他击筑,每次都夸他演奏的好。秦始皇时常陶醉在筑乐中,渐渐地对高渐离放松了警惕,高渐离击筑时更加接近秦始皇。一次,秦始皇又召见高渐离为他击筑,仇恨满怀的高渐离将乐器做武器,把铅灌入筑中,当进宫击筑靠近秦始皇时,奋力举筑撞击过去,遗憾的是,他同样像荆轲一样失手了。这一击,高渐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此,秦始皇终生不敢再接近过去东方六国的人了。

    宋子城因高渐离而名,高渐离因宋子城而成仁。他与宋子城的故事必将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汉墓群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宋子城遗址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宋子城遗址2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宋城村的大棚蔬菜和小麦



古村名镇之——宋子城里故事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