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访古之——
极尽奢华的白家大院
国庆节长假,在京三日,哥嫂招待我们两口子热情又周到,尽量让我们玩得开心、快乐。
白天驱车到怀柔境内爬完慕田峪长城后,回到京城已是华灯初上了。兄嫂耳语了几句,径直把车开到了一家叫白家大院的地方,说晚餐就在这儿吃。
白家大院原本不是饭店,不是吃饭的地方,也不是寻常百姓想进就进的宅第。它的原址是“礼亲王花园”。
礼亲王代善是大清朝开国之君努尔哈赤的次子。曾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战争中一举成名,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这位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的开国元勋,建国后被封为世袭亲王之首的“礼亲王”,列为“八铁帽子王”之首。
“礼亲王”世袭十二代。在第四代至第八代时,适逢“康乾盛世”。此时圆明园由修建起始至规模初成,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世,圆明园逐渐成为大清皇帝的夏宫。每逢春分至立冬,清帝便搬到圆明园居住、办公和消夏。伴随着早朝,文武百官也每日里奔波于京城与夏宫之间。为了方便起见,百官便在城外西郊一带另辟住所,一时间,皇亲国戚修建私家花园之风蔚然风起。“礼亲王花园”便是凭借此风应运而生的。礼亲王官邸原址在北京西城大酱房胡同原明朝崇祯帝外戚周奎的故宅。康熙时第三代礼亲王杰书因平“三藩”有功又在今日的动物园修建了“乐善园”别墅,后荒废。直到乾隆为母亲庆祝六十寿辰,再将废弃的“乐善园”改建为皇家园林的长河行宫,仍沿用原名“乐善园”。此时的礼亲王已到了第八代世袭者永恩时期。
永恩字惠周,号兰亭主人。此人善诗文、懂音律,尤以绘画见长,是个满人艺术家,这到与以汉学文人自居的乾隆兴趣脾性极为相投。基于此种背景,礼亲王花园被推论为乾隆御赐的宅第并不为过。而修建礼亲王花园,则应是在永恩的艺术指导之下规划设计出来的,并因颇具恭王府后花园的味道而为后世红学家视为《红楼梦》大观园的蓝本。其后的礼亲王花园更是在多个世袭礼亲王时期逐步扩建完成的。
一直到了清末民初,伴随着大清国的江河日下,礼亲王家族也逐渐走向了没落。由于长年与“同仁堂”乐家借款度日,再加上满族人自谋生路的问题上礼亲王家族束手无策,礼亲王家族的生活状况从而每况越下,直到将“礼亲王花园”折价变卖给乐家,从而宣告礼亲王家族的败落。从此,“礼亲王花园”更名为“乐家花园”。1984年,“乐家花园”才被国家所重视,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大业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出资赞助,将乐家花园前园修葺一新。2001年恢复园林旧貌后,乐家花园独立成区。
2001年以同仁堂乐家为蓝本的电视剧《大宅门》开播。电视剧中将同仁堂改为了百草堂,同仁堂的乐家隐晦成百草堂的白家。此时,修缮一新的“乐家花园”便借电视剧热播之风,将园林辟成“白家大宅门食府”,“白家大院餐饮公司”适时成立。大宅门食府以礼亲王和乐家的花园文化为背景,开设出满清宫廷菜肴、谭家官府菜肴和白家私房菜,从而将美食与历史、文化、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并题名为“白家大院”。
从前的“乐家花园”分为宅院和花园两个部分。宅院居东,花园位西,相邻之处以界以假山。“现宅仅存四进院落,园区轴线明显,一进为正厅,二进为水池,是王府花园的典型例子,与恭王府花园相近,靠北有四个小院,分别取名玉堂富贵、梅香院、海棠院。…”如今的“乐家花园”被多家餐饮所瓜分。“白家大院”只占原花园的一部分。沿街一座新筑广亮大门,上书“白家大院”四字的金匾横挂门楣正中。顺门而入,绕过礼亲王家的宅院,沿通道竖立着两座彩绘牌楼,将客人引至“白家大宅门食府”的正门。步入门来,便是曲径通幽的王府花园了。夜晚的白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较之白天多了几分迷人的色彩。亭台楼阁、波光潋滟、花木扶疏,流光溢彩,古曲回荡在庭院中,空气里弥漫着花草的芳香。手持绢帕的“格格”们一个蹲安,一声“您吉祥”,引领您进入一片如诗如画般的境地。清代的礼仪服饰,皇家的园林建筑,古风长韵,音乐美食,传统的戏曲及变脸表演,加上浓浓的清王朝文化氛围,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白家大院以首推满清宫廷菜、谭家官府菜和自行研制的白府私家菜为经营特色,深得宫廷官宦的饮食文化精髓。宫廷菜用料珍贵,做工精细,器皿华贵,上菜时礼仪隆重。宾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还可了解清代宫廷、贵族生活衣食的点点滴滴。菜味道不错,价格也高的让人咋舌,要了两只烤乳鸽186元,招牌菜蒜香排骨68元;一碟再平常不过的素炒豌豆尖48元;最便宜的是炸酱面28元一碗。最后结账,五个菜花去不到600元。
走出白家大院,犹如从清宫大戏里走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