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琐记
(2010-07-15 16:34:41)
标签:
胜芳镇采风散文学会博物馆张家大院炸糕杂谈 |
分类: 燕赵乡音 |
行走在胜芳古镇,依旧是错落有致的明清仿古建筑,青砖黛瓦,店铺林立,酒旗招展,这情景让人对飞逝的时光生出不尽的感叹。但这种复古,多多少少能让我们察觉到现代人的斧凿痕迹。于是,同行者中便有对这种重建摇头了,说是文物中的赝品,人造的假古董。我对此评说却不以为然,更愿意听“风物隔世百代而不废者,皆重修使然。”这样的结论之言。我坚信,新墙难隐旧时光!
置身于胜芳博物馆后,又有谁能不说霸州市“三年投十亿,再建新胜芳”是科学的决策?胜芳镇负载着两千多年来的漫长历史!胜芳博物馆坐落于胜芳古镇最繁华的中山街,前身叫“中苏友好文化宫”,如今三层高的建筑物上仍保留着这几个大红字体,不失为古镇的一道风景。文化宫建于1958年,由于苏联人参与了建设,整个建筑采用欧式风格,中式砌墙方法,勾白缝,所以,在仿古建筑群里特别惹人注目。博物馆门前有站姿标准的保安,馆内有统一服装、彬彬有礼的讲解员,让我们感到胜芳的旅游管理极是严谨到位。胜芳的博物馆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布展。迎门沙盘,展示了清末民初年间依水而居的古镇风貌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俨然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胜芳人说,胜芳因水而生,因商而兴,古时的胜芳既是碧波万顷的鱼米之乡,又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在博物馆一角,我们看到了消失在霸州版图上的东淀风光,幻影成像的东淀里,烟波浩渺,波光粼粼,芦荻苍苍,水天一色;帆樯摇曳,宛在镜中;菱歌渔唱 ,菡萏争芳,花木杂生,百鸟欢唱。宛若今天的白洋淀和衡水湖,再现了当年水陆码头的繁荣景象。这景象印证了胜芳人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南游苏杭,北游胜芳”。水泽之乡渔民当然离不开船只和捕捞工具。博物馆对胜芳渔民的商船和客船以及他们发明的捕鱼工具也进行了全面展示。渔网、鱼篓、鱼钩、鱼叉等等渔具让我们这些旱鸭子大开眼界,导游说,胜芳渔民使用这些渔具之后,一年四季可以入淀捕鱼。展厅的第二单元展示了当年吉庆楼镀金首饰店牌匾和当铺牌匾、衡器和老钱柜、天福号钱庄和长生堂门铺以及代金券和票据等等实物,无不述说着当年古镇商业的繁华和兴盛。胜芳的音乐花会源远流长,俗称72道会,到现在只保留下来20几道,南音乐会和胜芳灯会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胜芳花会的会旗、服装、器材和用品在博物馆都一一展示在我们眼前。至于那些秦砖汉瓦尽管鲜有人光顾,却更能说明胜芳的历史!我曾去过不少大小博物馆参观,但胜芳这样有着浓郁风情的镇级博物馆绝无仅有。在这里,胜芳的文化根脉更加清晰明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实实在在让我感受到胜芳古镇曾经走过的旧时光,体悟出鱼米之乡原本便是“胜水流芳”之地。
曾到过红遍中国的山西乔家大院,也曾到过比乔家大院大了十九倍的山西康百万庄园。前不久,又有幸看了顺平县的腰山王氏庄园。论规模,胜芳古镇上的张家大院,远远大不过它们,与那些大院比,张家大院立马变成了小弟弟。说这话,我丝毫没有贬损胜芳这百年大院的意思,倒觉得应该为这精致的大院鼓掌叫好,为大院主人的创业精神、慈善之举拍手称快才对呢。
纵观当年豪宅的所有者,当是有钱有势之人。他们多是通过搞实业才积累下巨大财富,胜芳古镇亦然。在胜芳民俗博物馆参观时,我注意到胜芳旧时有“八大家”,清咸丰年间,这批商家相继发达起来,吉庆堂蔡家为最,此外就是我们看到的聚兴堂张家等等。
像我国北方诸多的大院一样,张家大院十分注重彩绘和雕饰。在这里我们能欣赏到暗含吉祥寓意的精美彩绘和砖雕。先看它的彩绘之美:西院主房正檐椽头饰以沥粉贴金的万字图案,“万”字作为佛法学法印,有避凶就吉,迎福纳祥之意;老檐头为百花图,象征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坨头上画有古代器皿、古书及珠气宝光,象征富甲一方,纳天下之大成。再欣赏其雕饰:西侧进院主房、东西耳房出水口托子之下有一蝙蝠叼两古钱砖雕,寓意为福在眼前。接着看东西配房砖垛上各雕饰葫芦若干,象征着子孙万代,人丁兴旺。而过道门门头,饰以吉祥草,象征门迎吉祥。大门门鼓雕成狮子蹲门,彰显主人大富大贵,左边母狮怀中的小狮子嘴叼其母缨琅仰卧,出神入化,寓意家门多出太师、少师。从精美的彩绘和雕饰中,不难看出主人家资的富足和对住宅的讲究。
在张家大院东配房门前,我意外发现一块明晃晃的铜牌,上写“天津日报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成立旧址”,难以想象,久远的老宅还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过贡献。如今,东配房已经被新华社天津分社辟为传统教育基地。当得知与我们一起前来采风的周东江是天津今晚报的编辑时,大家纷纷与他在这里合影,快门声里,留下了一张张有纪念意义的画面。
张家大院东院,是西洋建筑风格,恰似京城恭王府花园那个雕刻十分精细的欧式西洋门。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宅主人洋为中用的理念和文明开放意识。现在,这个院落并没有闲置,分别为胜芳镇的文化站、摄影协会、诗词书画协会和花灯协会占用。诗书画协会的一群中老人正在这里练习书法,见我们进来,一老者送上了他们编著的《胜芳诗词选》并客气地邀请大家留下墨宝。盛情之下,省散文学会会长尧山壁先生走上前去挥毫泼墨——“胜水荷香”。书毕,便有人议论,或言名人字画,或言字画名人。闹得山壁会长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算是参观张家大院的一段小插曲吧。
有经验的驴友告诉我,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小吃是必须的。是单纯为了饱享口福还是贪图便宜节约几个铜板?他没告诉我。之后,参照他的经验,每到一地我便开始“必须”一回。时间一长,我渐渐品出了味道,原来地方小吃不仅仅是价廉物美的食物,通过它还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物产、风情及生活习俗。风味小吃早已成为旅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王晟是胜芳镇东风小学教师,是胜芳文化的研究者和推广者,也是我们这次采风活动的参加者。为组织好这次活动,他编写了数万字的胜芳镇资料,堪称“胜芳通”。王晟待人接物周到热情,参观胜芳古镇时,我们五六个人忙于拍摄或采风问俗与队伍走散了。王晟主动担当起我们的导游。当行至老街一家“瑞发祥”炸糕店时,街头钟楼上的时针指向11时30分。王晟抬头看看时间,疾走几步,从这家炸糕店捧出一堆黄灿灿的炸糕:“尝尝吧,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大伙不客气地接过刚出锅还冒着香气的炸糕,入口就觉得外皮酥脆,豆馅细甜爽口,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给炸糕总结出五个特点——焦、黄、酥、甜、糯。王晟说:“我自小到大经常来这里买炸糕,北桥的炸糕是胜芳的老字号。除了炸糕外,胜芳的小吃还有豆彩糕、扒糕、千层饼、‘磨盘蒸糕’等,你们住上一阵子都吃不过来呢。”
胜芳炸糕在我的家乡赵州叫油炸糕,乡村集市上多有叫卖,制作也颇讲究,通常用蒸熟的黍米面黏糕,蘸水揉匀,做成剂子,用手捏成圆饼,或包豆馅,或包枣泥,压作圆饼状。然后,将锅内花生油用旺火烧热,顺锅边入进滚烫的油锅打几个滚儿,米香枣甜诸多好滋味便交融糅合到一起了。圆圆的糕饼在油锅里翻腾着,皮儿被滚烫的油炸出一层金灿灿的油泡泡,里面却十分绵软。当糕饼通体金黄浮上油面时,就可以出锅了。刚出油锅的油炸糕,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只是个头要比胜芳“瑞发祥”的炸糕大一些,圆鼓一些。
其实,炸糕在北方很普遍,距离胜芳一个小时车程的天津市也有,而且是很出名的耳朵眼儿炸糕。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我起了个大早,驱车奔天津而去,游完古文化一条街之后,品尝了名声在外的耳朵眼儿炸糕,觉得在口味上没有胜芳的好,于是在博客上发了一篇名为《细雨里的津门文化街》,胡乱点评了一番,我写到:“耳朵眼炸糕乃是天津“三绝”食品之一,津门十大名吃,有100多年的历史,因为其坐落于耳朵眼胡同而得名。吃起来,才发现这种食品乡下也有,比如我昨天才品尝的胜芳镇“瑞发祥”炸糕,感觉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的只是颜色和口味的细小变化,难分高下。我想,也没必要一定分什么高下,既然酸甜苦辣咸人各有爱,还是百花争艳的好。”
这是后话,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