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州古桥话“三宝”

(2010-02-01 00:2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城夜话

赵州古桥话“三宝”

 

赵州古桥话“三宝”

 

赵州古桥话“三宝”

 

 

    建于隋代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割圆式敞肩拱石拱桥,凤毛麟角的国宝。其实,它老人家身上还有宝中之宝,这便是从河床里发掘的“隋栏”,从关帝阁废墟里发现的“唐铭”和古桥上存留的“仙迹”,这些宝贝并称“古桥三宝”。

 

 

               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隋板”

 赵州古桥话“三宝”

    赵州桥自建成到如今已有1400多年了,其间,寒来暑往、风剥雨蚀、沧海桑田,古桥屡遭自然和人为毁坏,有文献记载的修缮就达七次。现在咱眼前的赵州桥早已不是隋代原貌了,所能见到的不过是隋代原桥之上一大部分零碎。如中间那18道主拱圈,再加上桥畔陈列室里出土的隋代栏板构件等等。从遥远的历史画卷中走来的珍贵石板板,让赵州桥多了几分沧桑厚重和历史的真实感。走近建国后才出土的精美隋栏,真的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你瞧,“双龙戏珠”、“双龙交颈”、“双龙戏子”、“龙托花珠”“奔龙栏板”、“饕餮栏板”还有“斗子卷叶栏板”等雕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些高浮雕的艺术石刻,选用的石料均为带褐色云纹的石灰石,凸凹不低于15毫米,大部分高浮在2030毫米之间,立体感极强。而且栏板均为双面雕刻,尤其增加了雕刻的难度。匀称的比例、流畅的线条、精细的刻工,彰显出隋代工匠高超娴熟的雕刻技巧。它们出土后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文物。据说,其中一块栏板还乘专机赴欧洲参展,赵州桥上的龙穿云破雾成为事实。那块“双龙嬉戏”栏板,更幸运,刚出土不久即被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梁思成与唐《安济桥铭》石

 

 赵州古桥话“三宝”

    193311,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等中国营造学社数人重访正定后,林徽因提前返京,梁思成偕莫宗江等第一次来到赵县,专程拜会调查心仪已久的赵州桥。辞后,梁先生写下了《赵州大石桥即安济桥》的调查报告。他首先对文献中关于赵州桥的建造者李春做了肯定。梁先生在文中写到:“关于安济桥的诗铭记赞,志载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为唐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接着先生引用了这段铭文,大致意思是: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工艺巧妙,选材制料精致,砌石对缝达到吻合无间的程度。拱券似长虹饮涧水,若隆起苍穹。那纵向并列结构,砌筑是那么严整,又有腰铁和串杆衔接稳固,使整个桥身浑然一体。特别是两肩敞开四孔,以杀洪水冲击,纵然是滔天巨浪,环山怒水也不会动摇桥身,由此可见,非深谋远虑之人是创造不出来的。再看栏板望柱上那蟠龙浮雕,腾空盘绕,张牙舞爪,怒目环视,若非若动,令人望而生畏。建桥以通济利涉,天时地利人一统。巧夺天工,星宿为之让位回避;天助神力,海若望之兴叹不已。天堑通途,过往行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官商旅客接踵而至。早闻其名,未曾见识,幸得相见,方知工程浩大而艰巨,古往今来,无与伦比。对于这段文献,梁思成认为“正可表明这桥的造法及式样,乃是一个天才的独创,并不是普通匠人沿袭一个时代固有的规矩的作品;这真正作者问题,自当格外严重些。”“《安济桥铭》当时距隋亡仅百年,既说隋匠李春,当属可靠。”

   当年梁先生在赵州桥调查时曾多方查寻《安济桥铭》石,但苦觅无果。于是,在文中推断:“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存。”他哪里知道,这铭石就在他白天居住的桥南端关帝阁内,只是做了柱基石无人得知而已。1946年,关帝阁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关帝阁的废墟内发现两个大型柱基石,经鉴定确由桥铭石雕凿而成。19633月,梁思成和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陪同下,来视察和验收赵州桥的保护维修工程。终于见到了当年未寻到的桥铭石,这已经是30年之后的事了。如今,这块《安济桥铭》残石就珍藏在赵州桥陈列室里,默默地向造访者讲述着梁思成与它那段有趣的故事。

 

                    古桥仙迹趣话

 

赵州古桥话“三宝”

 

    史册上关于赵州桥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民间也流传诸多美丽的传说。清代饶梦铭有诗赞曰:“谁到桥头问李春,仙驴仙迹幻成真。长虹应卷涛声急,似向残碑说故人。”诗中仙驴仙迹指的是一段迷人的神话传说。相传,鲁班一夜成桥,惊动了隐居在中条山里的张果老,他不相信鲁班有如此本领,便约上柴王爷和赵匡胤一探究竟。张果老倒骑毛驴走在最前面,柴王爷推车、赵匡胤拉车紧随其后。三仙在桥头遇见鲁班。问道:“能否让我等从桥上一过。”鲁班哪里知道三仙装载的是三山五岳和日月星辰,就毫不在乎地挥手示意请他们过桥。三仙窃喜,行至桥顶,桥身开始剧烈晃动,鲁班大吃一惊,飞身桥下,举手托稳桥身。桥拱腹留下了鲁班深深的手掌印,而桥面上也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印、车轮印和柴王爷的膝盖印。这就是留在赵州桥上的“仙迹”。

赵州古桥话“三宝”

    那么,古桥仙迹为何留在这儿而不是别处,修缮赵州桥时,工程技术人员解开了千古之谜。原来,神话中的驴蹄印、车轮印和柴王爷的膝盖印布置在桥面东侧三分之一处,恰成车道的外控线。它的真正用意是标志车辆上桥后应在线内通行,而鲁班手印则告诉人们,万一大桥发生垮塌,手印之处正是木撑的最佳位置。

    古桥仙迹当是古代造桥人的神来之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井陉拉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