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由行(11)之龙门石窟(二)

标签:
洛阳龙门石窟“伊阙门”“陈抟十字卷碑”宾阳三洞 |
分类: 山水印象 |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穿过龙门大桥桥洞,前面是一道“伊阙门”,仿汉代的双闕式建筑,古朴宏伟,意味着到了核心景区了。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首先看到山崖下一方水池,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这便是禹王池。禹王池泉水在龙门诸泉中是最盛的,附近还有铜锣泉和珍珠泉。
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温雅文静。佛和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陈抟十字卷碑”:上方碑上刻有“龙门山色图”;下面碑右角刻着“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大字。陈抟——五代至北宋年间的道学家,其字神形兼备,存世极少。
高台上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古人称赞其为“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跨。”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洞区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和皇家石窟的代表。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祈福而开凿,它高约9米,宽与进深约11米。石窟内共有11尊大像,分为正壁主像一组5尊和南、北壁各一组3尊,分别代表佛的过去、现在、未来。主尊“现在佛”释迦牟尼通高8.4米,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高鼻大目,微露笑意。
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石窟内主佛阿弥陀佛高约8米,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造型古朴,仍保留着北魏造像的遗风。在洞内的四壁上,还布满了大小150多个隋、唐年间的佛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