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爱情吗?

标签:
红楼梦林黛玉文化爱情柏拉图 |
分类: 临窗夜话《红楼梦》 |
【临窗夜话红楼梦】之二十四
这是《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之死,场面直白有落入窠臼的嫌疑,而临终遗言似乎言意犹未了,“宝玉你好…”让人浮想联翩,黛玉想说什么呢?曹公的意图又是什么?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的天机?
真相或者说答案可能很难知道了,我只能作一番文本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林黛玉的爱情密码,解开诸位看官心头的千千结。
《红楼梦》前八十回很少正面着笔描写人物的死亡,比如秦可卿之死是托梦给王熙凤,然后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而晴雯之死则是与宝玉梦中作别,“…宝玉又翻转了一个更次,至五更方睡去时,只见晴雯从外头进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吧,我从此别过了。”
这是曹雪芹独特的笔法,含蓄、蕴藉让人有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故事变得婉转而有意味。有意味是小说的精髓,《红楼梦》后四十回很多人觉得不好看,可能是因为笔法改变了,但我并不支持是程高续书,这是我一贯的观点,更多的理由是有人修改了曹雪芹的原稿本,比如程高,比如脂砚斋、畸笏叟。当然,改了多少已经无从知晓了,只能从文本上方可端倪。
所以,黛玉之死并非是曹雪芹的文法,虽然“宝玉你好…”具备了悲剧美,但可能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孙渠甫在《石头记微言》中评说到:“在书而言,则为恨宝玉之负心,故曰‘宝玉你好’,蓄住‘负心’二字或‘无情’二字”。我想诸位看官的心中大概也是“负心”或者“无情”二字吧!继而哀叹黛玉之凄美,痛恨宝玉之懦弱无情,抨击凤姐之奸诈,还有万恶的封建礼教。悲剧之美在于毁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一个林黛玉让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人加入了流泪的行列,而且至今泪痕犹存。
凡夫俗子看到的爱情需要一个正果,实质的正义,始终不渝、不离不弃,当爱情失去名分的时候,悲剧就产生了。
宝黛的爱情悲剧似乎着意刻画黛玉在纠缠未成功的婚姻,为了一个“掉包计”而耿耿于怀,怨愤宝玉的负心,进而抑郁而终,吐血身亡。这对林黛玉来说是一种误解和亵渎。
第九十回,黛玉听紫雁说宝玉定亲后,有意糟蹋身子,“却说黛玉自立意自戕之后,渐渐不支,一日竟至绝粒。”后来听说宝玉的婚事是老太太作主的,似乎是自己,病又好了,“…原来那黛玉虽则病势沉重,心里却还明白。起先侍书雪雁说话时,他也模糊听见了一半句,却只作不知,也因实无精神答理。及听了雪雁侍书的话,才明白过前头的事情原是议而未成的,又兼侍书说是凤姐说的,老太太的主意亲上作亲,又是园中住着的,非自己而谁?因此一想,阴极阳生,心神顿觉清爽许多,”
这样的描写让黛玉情何以堪!
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傻大姐说出宝玉娶宝钗的真相后,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的说道:‘你别混说了。你再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罢。’说着,自己转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
人人都渴望爱情,向往着灵与肉的完美统一,期待着爱情的花儿结出绚丽的果实,琴瑟和鸣,凤凰于飞。但黛玉除外!
林黛玉是神仙啊!
她本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下凡的,“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黛玉的爱情密码便是“木石前盟”,有什么比三生约定的爱情更让人流连忘返呢!前生注定了今世的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宝玉的眼里,这个世界有一个林妹妹在等待着、在寻找着,他肯定。
我来了,你在哪里?
初次相见,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我就在这里。
不祈求卿卿我我的走近,不奢望如胶似漆的拥有,在彼岸注视着,默默守候着。共读《西厢》,月中应怜长叹人,《牡丹亭》旁,艳羡“良辰美景奈何天”,你喃喃地问菊,渲染了一个残缺的秋天,潇湘飘过对白,不舍流年,泪飞过别离,转眼间便是宿命的春天。
春天来了,曹公安排黛玉“泪尽夭亡”,泪流尽了,使命也就完成了,又何以在乎结果呢,诸位看官又何必执着于尘世的爱情情节呢?
我设想的黛玉之死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黛玉安详地坐在洁净的林中,四周静静的,只有潺潺的溪水空灵着结局。那个时刻来临的时候,微风卷起落红,一路接引,她的身子在羽化,她的灵魂在欢快地回归。
呜呼,我眼中的泪不知是喜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