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情感人文/历史文化我记录校园杂谈杂文/原创 |
分类: 谈天说地 |
其实,图腾在中国古代就是一种崇拜,一种动物的、植物的或者其他什么的崇拜。原始人看到某些凶猛的动物狞厉恐怖,有力量,就幻想着自己的祖先跟它可能有点血缘关系;或者源于做梦,梦见祖先与某种动物有某种关系。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于是蛇就成为侗族的图腾。
儒学给人们戴上了紧箍圈,只不过这紧箍圈做得很漂亮,像花环一样,有一种荣誉感。而且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戴上。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把自己所做的事当作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所以于丹教授特别喜欢,说孔子是个温暖的男人,在百家讲坛一个劲地劝大家戴,说戴上了有品味,特文化。孔子知道了,很感激。在今年的情人节给于丹写了一封求爱信,于丹未置可否。
事实上,人是应该有个紧箍圈。没有一个道德规范约束,人只能永远呆在山上当猴子,想露什么就露什么。但是这紧箍圈如果太紧了,也会有反感。就像《大话西游》中的孙猴子戴的,唐僧说是陈家村做的,粗制滥造,戴上去非常不舒服。南宋朱熹的紧箍圈就太紧,朱程理学让人“存天理”、“灭人欲”,连欲望都没有了,人活着还有个什么意思?何况朱熹自己不灭人欲,连妓女都上。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君子。内心的修炼往往因为过于执着而走火入魔。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淡定,真正淡定也就不会致力于仕途了。儒家的终极目标是入世为官。
当目标不能达到而迷惑、痛苦的时候,老子、庄子来了。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要大家内心保持质朴,怀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婴儿的心态,减少私心欲望,抛弃仁、礼学问,自然无忧无虑。
说完,他就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说这里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要去找他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追寻那万物之根的“玄牝之门”。
跟我走吧,老子笑着说。不知道有没有人拽着牛尾巴跟上去。
庄子没有走,他认为走与不走一个样,“齐物归一”。你是白衣秀才还是入朝为相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终究归于虚无。这多少给没有混个一官半职的人一点慰藉,抚摸一下那受伤的小心灵。
儒家叫人入世,道家叫人出世。弄糊涂了。
不久,又来了佛家。说你今生的迷惑是前世的业障,所以要修行,戒贪,嗔,痴三毒,来世才光明。不仅要管今生,而且还要替来世打算。
我的天,这还让不让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