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老物件,翻出一个紧紧包裹着虎斑贝的老信封,那是1969年8月母亲从北京给远在西沙群岛的我寄来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总是牵挂着远行的孩子,同时也因儿子已长大能为国家守那么一个小岛平添几分欣慰。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那一切,儿子能深深地体会到。母亲过早地猝然长逝,带走儿子未尽的孝心,留下儿子无尽的愧疚和思念......
信封上收信人地址写的是“海南岛西沙群岛三号”。我在西沙时,永兴岛上对外通信地址有三个代号,分别是一、二、三号,也称为一、二、三台(分别代表地方、陆军、海军),我们是三号。从信封背面压盖邮票的邮戳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
1969.8.8.13”字样,遗憾的是没有加盖西沙群岛的落地戳,不知是邮局忘了盖还是没等邮递员办手续,我们在码头就把来信给分了(这种可能性大),因为那时只要西沙永兴岛交通补给船一来,全岛除了值班人员全都涌向码头,接人、卸货、找信。
当年在西沙那一年多,我们对外发信比较特殊,不加盖当时部队通常的“免费军事邮件”三角邮戳,需要寄信就去领导那儿领市面流行使用的邮票,我们一次发一、二十封信那是常事,因为收到的也是这个数。
信封右上角“海口”
两个字应该是邮局工作人员写的,可知当时所有寄往西沙群岛的信都由邮局直接发到海口,因为当时“西沙群岛联络站”设在海口市,上岛的信件由定期来往的交通船带往西沙,船一般是从文昌县的清澜港起航。
记得我1968年12月去西沙是先到海口住南航招待所待命,然后根据联络站通知的船期,在联络站住一天后再辗转到清澜港登西渔120船启航。因为一个人在海口等待时间较长,逛街进了照相馆留下奔赴西沙前的一张相片。
如今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情感交流变得空前便捷,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事已经变得近在眼前垂手可得,曾经让人们寄以无限情思的鸿雁传书对寻常百姓已显得不那么必要。然而对于军人,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据说邮政部门做过统计,他们仍然是书信往来最多的人群。向那些现在远离亲人仍然戍边守岛的军人致敬!
上图是包在老信封里我自己抓的西沙虎斑贝,品相极佳,几十年过去了,璀璨耀眼,光彩依旧。

以上是电视剧《凯旋在子夜》的插曲“月亮之歌”视频(点击前面文字观看),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那是镇守边关战士们心底流淌出的心语:“当我守在祖国边防的时候,常对着月亮静静地瞧,她像妈妈的笑脸,不管心里有多烦恼,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心儿像白云飘呀飘......”
每每听起都会感觉自己就坐在西沙信号台上,面对不时泛起浪花的寂静海面,望着满眼星空上挂着的月亮,向往家乡,思念母亲......
此文始发于2012年5月8日新浪博客
2012年6月13日补充:
十分感谢博友“邮戳记录国际旅游岛”千里迢迢从西沙邮寄来的明信片,上面盖有珍贵的“海南西南中沙群岛”邮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