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沙过去时之八:搜索营救“破铜”

(2022-05-15 12:19:06)
标签:

往事回忆

西沙气象站

搜救

杂谈

分类: 永兴岛的记忆

西沙过去时之八:搜索营救“破铜”

“破铜”是1968年前后广东省气象台设在西沙群岛气象站的一个气象员的外号。小伙子是广州市气象学校毕业的,当年20岁出头,1米8多的大个子,这在当时西沙永兴岛的人堆里可称得上是第一高度。


“破铜”长着一副骄人宽阔平直的肩膀,直立的寸头下,极具特点的古铜色脸庞配上黝黑结实匀称的身板,俨然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模样。


“破铜”虽然人高马大,好生气派,但为人随和好交,平时嘻嘻哈哈,爱开玩笑,在岛上很有人缘,尤其是篮球打得相当出色,算得上一岛内名人。


你别看那时西沙永兴岛人少不足百人,但是不乏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除了自演样板戏外,岛上还经常组织篮球和排球比赛,参赛的总是那5支球队:革委会队、渔业公司队、水产公司队、气象队和我们海陆军联队。


每每比赛期间,晚饭后残阳西挂,永兴岛的球场上总是全岛人士大聚汇,大家兴致勃勃地来观看彼此熟悉的人在球场上活蹦乱跳,竞技角逐。呐喊助威、欢声笑语.......似乎只有在这时,西沙人才能感到原本孤寂的海岛其实也是一个喧嚣的社会一角。


广东海南有很多人善打排球,所以岛上的排球比赛,海陆两军联队基本上是垫底。不过,篮球比赛不客气地说吧,只有我们和气象站有一拼,其他各队都是手下败将。


“破铜”和老梅(也就20多岁,比“破铜”稍大)是气象站篮球队的主力,在陆军X参谋没来之前,和气象站对抗我们一直不占优势。自从X参谋上岛加盟以后,赛况大有好转。


陆军参谋也就一米七的个头,体格不粗不壮,但一身疙瘩肉,虽说他球技一般,甚至有些粗糙,但反应奇快,身手敏捷,抢断纠缠、冲撞阻截绝对好手,一来二去、看似漫不经心就能把那些高大对手撂倒在地,令人生畏,没点胆量和实力的选手,真得掂量着退避三舍。


首战对气象站告捷后,一向所向无敌的“破铜”问我,X是干什么的?嘿嘿!“原来当过特务连的连长,大比武的尖子。”我实话实说,“看你小子以后老实不?”


记忆中的“破铜”远不只是打球时的印象。最深刻、难忘的是我们全岛为了他和另外一名老职工所开展的搜索营救行动。

西沙过去时之八:搜索营救“破铜”

1969年的一个下午,我爬上信号台接班,刚刚还在巡查海岛周围情况的交班战友叮嘱我,气象站领导来过电话,说是让我们信号台帮助看一看附近的沙滩、礁盘和海面,有没有“破铜”,他早上出去说是钓鱼,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回来吃饭,也不知道哪儿去了。我接班后继续接着拿着小望远镜搜寻,没发现人影,随后电话回复了气象站。


大约4点钟左右,革委会的电话打了过来,说渔业公司的一个老职工一天都没露面,而且他们的一只小舢舨不见了,估计他一定是和“破铜”一起划小舢舨出海钓鱼,出现了意外,要求我们抓紧时间观察搜索。


我记得那个季节西沙天黑的较早,六点以后就几乎漆黑一片,要是天黑前再找不到人,茫茫大海中的小舢舨可扛不住海浪,人可就悬了。


不一会,我们信号台其他几个兵都上了观察平台,大家一人一个望远镜,分头负责扫描不同的方位。我抱着支在三角架上最大的高倍望远镜一点一点地搜索远处的海面。


还好,日落前,小舢舨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高倍镜头里,算了算,距离得有五、六海里的样子,合10公里左右。岛上立即派出那艘“西渔16”柴油机小木船,带上我们台一个老兵,拿着四节手电筒当信号灯,按我们信号台指引的方位前去营救。


再看看50倍望远镜头里的“破铜”,好可怜:小裤衩,光着个膀子,小竹竿挑着小背心,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晃,站着晃一会儿,又半躺着歇一会儿,而那个老职工一直就没见站起来过。


后来得知,他们早上八点乘摇橹舢舨在礁盘附近钓鱼,一不留神就顺着退潮的海流飘离出礁盘,等到反应过来,意识到危险时,却怎么都划不回来。舢舨随着涌动的海流越飘越远,波浪也显得也越来越高,到最后他们俩几乎看不见永兴岛,只能凭记忆感觉确定方位。


烈日暴晒下,俩人困缩在三、四米长的小舢舨里,海浪翻滚,舢板不停颠簸,晃晃悠悠漂泊了整整一个白天,没吃任何食物,老职工连饿带渴,已经体力不支,浑身难受,站都站不起来。“破铜”后来告诉我,他们渴得没办法,就喝海水,苦咸涩口的海水越喝越难受。


看着天色渐渐暗下,黑了,他真的很绝望,因为“破铜”不抽烟,老职工的火柴也早就抽闷烟用完了,原来打算天黑后,指望点燃衣服发光以引起岛上人注意的那点残存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晚风渐紧,夜浪逐高,紧急出海营救的“西渔16”开足马力,终于在夜幕完全落下前找到了命悬一线的俩人。回岛时,漆黑一团的小码头站满了关心“破铜”和老职工的人群。


西沙呀,就是这个样子,人本来就少,大家互相关心,彼此风雨相依,结伴同守海岛,可不能出现“非战斗减员”。


经历过劫难人的心灵会发生变化,更懂得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实在意义。几天后,又看见“破铜”,他好像一下子沉稳了许多,不再敞开说笑。因那天在海上暴晒时间过长,很耐晒的“破铜”满身脱皮,简单聊了几句后,我有意岔开沉重话头,和他开了句玩笑:“你别说脱一层皮,就是掉一层肉,我看也白不了。”


2006年10月10日始发于新浪博客


西沙过去时之八:搜索营救“破铜”

西沙气象站的天线和百叶箱老照片


注:我后来通过当年一起在西沙气象站工作过的包书元(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市气象台)查找“破铜”,最终也没能联系上,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