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兵今昔
老兵今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31
  • 关注人气:3,1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沙过去时之六:岛上自演样板戏(公众号版)

(2022-05-10 11:00:15)
标签:

往事回忆

西沙群岛

样板戏

永兴岛

分类: 永兴岛的记忆

1968年底,初到西沙在永兴岛执行任务与岛上老百姓(其实都是职工和民兵)相处不久,就能感觉到他们热情开朗(见面有时还开玩笑地叫我们“解放军叔叔”),素质大多比我在别处见的一般人要高,无论谈吐、见识,还是接人待物等方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直至有一天,第一次在岛上简易木制结构的礼堂里,看了那些老百姓自演的琼剧样板戏《红灯记》,我才算明白,原来如此......

西沙过去时之六:岛上自演样板戏(公众号版)

以上是1970年某乡镇自演样板戏的网络老照片,本文借其极为类似我们西沙演出的历史场景。


文革期间,全国城乡各地风靡上演和学唱样板戏,没想到我们这个地处海防前沿、远离大陆,没多少人的小岛,也能整本的演几出样板戏,不过上演的样板戏都是琼剧版的。


海南岛简称琼,琼剧也叫“海南戏”,是流行于海南岛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种,据说比国粹京剧历史还要长别看永兴岛上没多少人,我前文已经说过,当年算上海陆两军也就不足百人,但是这些岛民演起戏来,无论是听伴奏乐器的锣鼓吹打、弦琴二胡,还是看演员阵容整齐、身段招式,个个像模像样,尤其是男女主角那音质淳厚透亮、富有韵味的唱腔和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们这些虽然听不懂琼剧吐字的“外地人”也不由得会断然判定:“这帮人够专业!”


岛上演出的百姓都是些什么人?


后来从老兵的讲述了解到,在我还没到西沙的前些年,海南白沙县琼剧团曾奉命来西沙慰问演出,没想到,演出任务完成后,上级随即宣布剧团就地解散,并动员演职员尽可能留下来为西沙建岛守岛作贡献。当时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从长计议稳定西沙职工,并以此调整和改善西沙的人员结构。当时坚持的是自愿原则,经过做工作,最后留下了一些剧团里的台柱子,像男女主角、琴师、舞美等,不过年龄偏大的人多。

 

男主角年纪稍大,有40来岁,个子较矮,但是他唱功好,运气酣畅,一张口音域宽厚洪亮,即便在没有麦克风、四壁空窗透风的礼堂里,照样靠聩耳回响的唱腔能把英雄人物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的“高、大、全”形象给立起来。

 

女主角嘛,看起来不到30岁,年轻端庄,被西沙阳光沐浴和海风漂洗过的那张黝黑脸庞显得美丽、健康;大大的双眼和富有穿透力的眼神让人过目不忘;嗓音一放,高唱浅吟、入耳动听。我看她放到哪里都是个“角儿”,按现在的话,整个一“腕儿”。

 

她爱人是原来剧团的舞美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据说比她大10多岁。我去的时候,他任西沙俱乐部主任,其实俱乐部就他一个人。我们常去他那里打乒乓球、玩珂琅棋、下军旗消遣,大家有共同的印象:主任内涵丰富、为人谦逊,都说这一对那才叫郎才女貌。


女主角的小男孩出生后,她的母亲也来到西沙帮助照顾被岛上职工戏称为“海龟仔”的孩子。老阿婆也许是岛上年龄最大的,有人说她曾经是“红色娘子军”中的一员,我没核实问过,因为老阿婆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不过也有可能,因为见过几次革委会老主任(西沙工委书记)和她聊天,老主任是琼崖纵队的,65年前的老军衔是中校,很高的级别。

 

我呢,不能说一句海南话不会讲,但只学了两个完整句:“我是海南人”和“向贫下中农学习、致敬!”那是跟我们榆林信号台唯一的海南兵林典炎学的,别看就这两句话,在海南着实蒙了不少海南人。其它学的就只是简单短句词组,像“靓该”、“袜该”、“鲁咄眯”“鲁呼dei”等,海南话很难懂,以上那几个短语,非背景人士我估计没人能猜出是啥意思。


白沙县琼剧团部分演职员加入西沙人口,丰富了当时西沙人的业余生活,渲染了西沙人的文化氛围,注入西沙人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热情,最主要的是西沙又有了女人。


五十年代西沙开采鸟粪时期,永兴岛上男男女女应该不少,我去时,鸟粪已经基本开采完毕,只剩下路边还没有运走的一堆堆鸟粪结块无人再处理,原来的大批人员相继离岛而去,岛上女人从此一度绝迹。

 

听老兵讲,因为早些年一段时间,西沙永兴岛常住人口中没有女人,男人们一统天下,井边冲凉洗澡,放肆、赤裸裸、毫无顾忌。随着岛上女人渐多(我在西沙一年多,记得有五六个),岛上又多了一条纪律:不准光着身子洗澡。原来的纪律还有什么不准在岛上用枪打猎,不准向码头航道扔石块等,那都是些西沙自定的规矩,有讲头儿,挺特殊。

 

其实老人家在红军创建时期,就亲自为红军制定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加了两条,变为“八项注意”,最早的版本里,增加的两条其中就有“洗澡避女人”一条。这样说来,岛上的规矩也算是有历史继承性和现实针对性。


岛上成功地演出琼剧《红灯记》后,岛民又排演了《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当然后来也有一些业余演员加入,水平一看就有差距。不过就连匪兵甲、乙之类的小角色也不像军旅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2》里要塞宣传队的石林那么业余。

 

岛上除了参加演出的人,观众不多,不过每次演出,总会有一些渔民闻讯上岛来看戏,不清楚过往渔民的消息是怎么传递的。

 

西沙过去时之六:岛上自演样板戏(公众号版)

巡逻海岛的西沙民兵

西沙过去时之六:岛上自演样板戏(公众号版)

想一想当年西沙老百姓要比我们更有奉献精神,这些西沙人亦渔亦兵,苦乐与共,为国尽忠,尤其是那些原来白沙县琼剧团留下来的专业演员,他们放弃较好的发展空间,固守在一个小孤岛上,我们最多一年也就换防回海南,而他们,更久!有的人,家就真的安在了西沙。


2006年9月7日始发于新浪博客


我的微信公众号

西沙海战老兵戍边往事回忆

榆林基地战友今昔生活写照

西沙过去时之六:岛上自演样板戏(公众号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