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这地方无需多说,现在谁都知道它是海南岛的自然地标。初到海南,我们就是唱着“我们十八十九,光荣应征来当兵,......为保卫祖国万年春,天涯海角干革命”,知道了这个地方,按过去的说法,它是天之涯,地之角,是个远的不能再远的偏僻地方,你到这儿也就走到了头。如今的天涯海角已经是著名的游览风景区,但几十年前,别说是天涯海角,连海南岛也不见得人人都知道它在哪儿?当年听我们信号台王玉山台长说,回河北探家时,村里有老人问他在哪里当兵?听说是在海南岛当兵,老人纳闷:“海南岛?那是哪一国呀?”

上面这张老照片是七十年代海军榆林基地首长陪总部首长在视察基地后到天涯海角的留影。照片由我们榆林基地原副政委朱坡(照片中左一)的家人提供。我六八年当兵期间曾陪远方来客去过天涯海角,遗憾的是照片没到我的手里。

与老照片同一角度拍摄的对比照

天涯石

“天涯”二字过去曾有说法是宋代文豪苏东坡流放此地所书,为此,郭沫若老先生前后来了两次。1961年郭老第一次来表示怀疑;一年后第二次来,在校阅被白蚁侵蚀得糜烂不堪的《崖州志》过程中,查到“天涯”石刻为知州程哲所刻,据说老先生找来竹架梯登上石壁,终于从风雨剥蚀殆尽的残迹上查到了“天涯”二字旁附有“雍正十一年”和知州“程哲”的题款。你说这点儿事还得劳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的亲自大驾,可见几十年前这里并没有多少人重视,以讹传讹也不当回事。搁着谁在意一点儿,登梯上高仔细看看不就得了嘛!

其实,几十年前你要想看出“天涯”二字两旁附的题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信您往上瞧瞧,完全看不出两行题款的痕迹。

“天”字右边的年代落款曾经一度被写成“雍正十一未”(见上图,截自网络图片),1984年当时崖县(后三亚市)文化局组织人员对石刻拓片和岩面再次进行考察,最后确认是“雍正丁未”。

天涯海角风景区经过几次扩建完善,增添了不少新景观。不过现在的大门离天涯石已经很远,酷热天气加上紧张赶路,在里面一个多小时,弄得我浑身基本湿透。门口的喷泉只是让炎热起码在视觉上稍稍缓解。

我从大门进去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勉强看到远方左侧的天涯石群,走过去还得绕一个大弯,这叫“大头(好戏)”还在后面呢。

2008年北京奥运的接力火炬曾在这里传递,今年的伦敦奥运火炬传递居然始于英格兰的一个也叫天涯海角(Land's
End)的地方,据说那里也是情侣示爱求婚的地方,看样子对天涯海角情有独钟的不只是中国人。这里离三亚凤凰机场不远,天空中常常飞过客机。

一进大门就是漂亮的爱情广场。我去的时候正值中午,游人较少。

造型和制作均称精美的天涯海角星,与远处海上的心状爱情石遥相辉映,给古老的景观添上了点儿现代气息。

这是两块被称之为“爱情石”的大石头,是情侣们来此山盟海誓表白爱情的绝佳地点。海上交叉组成心形的两块石头上分别刻着“日”和“月”两字,很形象地寓意出一生相守,心心相印,日月同行,天涯海角永相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誓言。

天地人海,多么协调的色彩,自然融入,浑然天成。你注意那一对情侣穿戴,白帽、蓝衫、黄衣。

礁石上有不少漠视风景、闷头专注的采蛎人,也引来游人驻足。我们在部队时赶上退大潮也会去敲海蛎子,做汤极其鲜美。

赵朴初的诗句: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

顽强生长的天涯一棵树,令人感慨。


天涯一棵树,阅尽人生路。白发堪回首,绝境逢生处。

高大兀立的南天一柱,迎风搏浪,撑起一片天。

我保留的一张1980年版两元纸币,背面图案就是“南天一柱”。

金滩碧海,天水一色,天涯海角让人流连忘返。

通往天涯海角的一段路面整洁宽敞。三亚这些年来变化巨大,梦中的故地已完全焕然一新,除了尚且熟悉的旧时局部地形海貌,我们对她的一切都要重新认识。记忆不能只停留在过去,让博客帮自己记住这些故地新貌是件不错的选择。祝愿未来让三亚更美好!

建设中的凤凰岛海上度假天堂。停靠在旁边的是著名的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两天前刚在西沙见过她。

另注: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天涯海角是海南岛的最南端,其实不然。海南岛的最南端(指大陆架最南端)实际上在我们榆林港外虎头岭下一个叫做“锦母角”的地方,那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涯海角”。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乘船驶离榆林港时拍的,高山是虎头岭,远处的海角就是锦母角,角头上可见一座白色灯塔。

这张老照片是40年多前在老信号台下的礁石上拍的,远处即是前一张照片的景致。
下面这张是网上找到的锦母角领海基点牌照片,这张照片显示出灯塔与基点牌的相对位置。

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已成为三亚的市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