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本《孟子两章》练习题(原创)

(2018-01-07 16:30:41)
分类: 精心以治学

(一)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得志,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丈夫之冠也,父 命:教导、训诲。 ②必敬必 戒:谨慎。

 B. ①以顺为  正;准则,标准。 ②与民  由:遵循。

 C. ①往之  女:通“汝”,你。 ②富贵不能 淫:使……惑乱。

 D. ①威武不能 屈:使……屈服。 ②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男子的统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诸侯惧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B. 是得为大丈夫乎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C. 女子嫁,母命之     居天下广居

 D. 顺为正者           屠惧,投

3.判断下面关于《富贵不能淫》理解分析的正误。

  ①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安居天下息”的力量,应该可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孟子对此持一种不屑的态度。

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句的观点与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致的。

孟子所说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分别喻指“仁”“义”“礼”。

⑤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⑥孟子提出“大丈夫之道”与张仪、公孙衍的“妾妇之道”形成对比,突出了大丈夫要心怀仁德、践行仁义,不能因外界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被任用。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 ①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②行拂乱其所为  拂:扰乱

C.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增加。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D.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通晓。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生忧患    ②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B. 空乏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C. ①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D. ①出无敌国外患者    ②春冬之时,素湍绿潭

6.判断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表述的正误。

① 孟子在本文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文章一开头作者将六个人的事例进行对比,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本文作者先论述了困境造就人才,再以此推论到治理国家,二者都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孟子认为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灭亡的。

 本文采用的是卒章显志的手法,告诫君主沉迷于安乐是无法培养出人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