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练习题

(2018-01-05 16:17:47)
分类: 精心以治学

(一)

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七里之郭 郭:外城。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 ①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②委而去之  委:丢下,舍弃。

C.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②寡助之至  至:极点。

D. ①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威望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然而不胜    ②陈胜,阳城人也。

B. ①固国不山溪之险   ②先帝不臣卑鄙

C. ①多助    ②天下顺

D. ①夫环攻之    ②河曲智叟笑止之

3.判断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表述的正误。

① 本文开宗明义,一开头就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② 本文通过写一个攻小城而不胜的例子,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又通过写一个守坚城中获胜的例子,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③孟子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作战类推治国,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体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

④ 本文中作者不但灵活运用了举例说理和对比说理,使得论证严密;而且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楚。

⑤ 文段大量使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⑥ 本文中孟子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施行仁政就会“多助”的,从而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

(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被任用。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

B. ①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②行拂乱其所为  拂:扰乱。

C.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增加。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D.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通晓。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生忧患    ②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B.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我知子之所以距我

C. ①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②环而攻之不胜

D. ①出无敌国外患者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6.判断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表述的正误。

① 孟子在本文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② 文章一开头作者将六个人的事例进行对比,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③ 本文作者先论述了困境造就人才,再以此推论到治理国家,二者都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④ 孟子认为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灭亡的。

⑤ 本文采用的是卒章显志的手法,告诫君主沉迷于安乐是无法培养出人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