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通镇与蒙通场的历史渊源

标签:
转载 |
大通镇与蒙通场的历史渊源
陈新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志》作者陈寿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的故乡。
南充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活动。唐虞有果氏之国。商周属巴国地,秦属阆中,西汉初始置安汉县。
早在西汉高祖刘邦在位(公元前202—前195)时,为纪念大将军纪信舍身救刘邦保汉的殊功,于纪信故里设置安汉县,县城在今南充市顺庆区清泉坝五里店。隶益州,属巴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称帝,改安汉县为安新县。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136年),复称安汉县。
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析安汉县南境置青居郡和青居县于青居山,郡县治所在今青居镇烟山。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
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为抗蒙军,县治随顺庆府迁至青居山。
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12月10日,蒙军攻克青居,县随顺庆府归蒙古国。
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顺庆府、南充县治所由青居山迁还清泉坝故城。
元大夏(大夏国,明玉珍所建)·开熙五年(公元1371年)六月,元大夏降明,县随顺庆路入明。
明洪武五至九年(公元1372—1376年)间,县城由清泉坝移至今顺庆城区东南角地段。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12月,县随顺庆府归大西政权。
大西·大顺三年(公元1646年)12月,清消灭大西,县随顺庆府入清。
民国元年11月8日,国民政府规定府县同城,去县留府,县由府直管。民国38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两路进入南充城,南充县宣告解放。1950年1月18日成立中共南充县委员会、南充县人民政府,县政府迁至南充县龙门场。
大通镇原名蒙通场,为明代古场。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乡,民国二十四年为联保,更名大通,1986年建镇。系国画名流赵完壁的故乡。
大通镇为何原名蒙通?“蒙通”“蒙古军队通过”之意。
南充县历来为川北重镇,关隘险要,兵家据蜀保川,素为必争之地。历史上,南充县人民富有斗争精神,为反抗剥削阶级,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宋之李顺,元之明玉珍,明之张献忠,清之李永和、蓝朝鼎等农民起义军首领,都曾进驻县城。每次义军前来,乡民纷纷响应,屡挫敌锋。
尤其是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为抗击蒙古军入侵,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将南充县治随顺庆府迁至青居山,于山顶筑石头城,名“淳祐故城”,又称“抗元故垒”。也就在这个时候,大通境内也修筑了抗蒙的寨子——大通境内的大兴(大兴乡)“文武寨”、永兴 (天星乡)的天星寨便是其中之一。大通人民随着宋朝将士一致抗元,坚固之守状如铁桶。
然而,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8年)12月,顺庆降元,蒙军攻至青居山下,降将刘渊杀都统段元鉴降元,南充县从此属元。蒙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蒙军在此设征南元帅府,作为攻打合州钓鱼城的物资补给基地。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战事已平,顺庆府县治由青居山迁还顺庆青泉坝故城……
因为大通是蒙古元军从甘肃、陕西入川后攻打合川钓鱼城(现重庆合川市钓鱼城)的必经之地,由于顺庆失守归元,先前固若金汤的大通镇也便从此成了蒙古元军挥师南下的通途。蒙古元军为了昭告如蚁蝼之后来兵士可以放心地通过这块曾经令其胆战心惊的土地,便遍插大旗,上书“蒙军大通”,于是后来的百姓便将“蒙军大通”简称为“蒙通”,“蒙通”名字也便由此而来。同时,“大通”之名也随之伴生。
但是,由于“蒙通”这段屈辱的历史,明朝灭元后,虽然大通乃丝绸、盐业商贾们来来往往的场镇,(蓬溪之官盐要往顺庆运输,大通是必经之地,如今在大通镇上通往龙台寺一些山上尚存盐客大道),当时的大通非常繁荣。街道一边延绵至龙台寺村赵家沟上面的大土,直向泥土地村延伸。这样的兴旺生意,直到清朝也仍繁盛,大通街上在清末民初,也是庙号林立,祠堂丛生:还有上了70岁以上的大通本地人还记得大通街上的:禹王宫、川主宫等等。
从元至明,从明至清,由于官间与民间,“蒙通”与“大通”之称呼并存,两名也才传递至今。
直到新中国成立,“大通”成了正式的名称,而“蒙通”却离我们渐渐远去。
当然,远去的,还有破坏十分严重,甚至难以复寻的一些文物古迹、史料典籍。
不过,无论是“蒙通”,还是“大通”,都能充分地证明,这一块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