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去掉修饰的“雷锋精神”(《中国科学报》2013年10月25日)

陈新:去掉修饰的“雷锋精神” |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3/10/20131025446188000.jpg
■ 本报记者 刘畅
陈新
作家。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有题为《江凡》的散文入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小学《语文》教材课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900多年前宋代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23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名句。”作家陈新介绍,这两句话相隔一千多年,但却能找到一个今天的我们能够读懂的名字。这就是“雷锋精神”。
郭明义是谁?他便是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的“当代雷锋”、全国道德模范、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傻子”。
郭明义是一个怎样的人?韩春丽在《对话郭明义》中还原了他的事迹:一个一线工人由于家里人多,没房子住,闹情绪,不时怠工,郭明义便将自己的房子让给了他住;郭明义家里有60多本献血证,献血总量达到6万多毫升,不但每年献血一次,有时候还一年献血三次、献血九次,且将献血补助捐给别人;郭明义在鞍钢工作了30年,收入不到40万元,却资助了20多万元,救助了300多名求学困难的孩子……
这样的书如何能够摒弃人们先入为主的观点,让读者接受?走进读者的心坎?
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平实、无华,如同促膝谈心般讲一个活生生的当代雷锋故事,读者会从这种零距离中感知到亲切与真诚。”陈新告诉记者,《对话郭明义》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今天,人们对‘雷锋’概念的越发漠然,是因为‘雷锋’们对自己的‘雷锋’行为太讲求技巧所致。”陈新认为,讲究技巧的“雷锋”行为,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雷锋行为,那不过是一种带有某种目的的急功近利,而没有技巧的“雷锋”行为才是真正的雷锋行为。“郭明义多年如一日的雷锋行为,就是毫不注重技巧,全然发自内心,且坚持不懈的行为。”
“同样,《对话郭明义》和郭明义本人一样,该书表面看来没有过多的技巧,但其实很有读头的,翻书细品,便会被郭明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所吸引,这些故事如同抒情短章一般隽永,又耐人寻味。”陈新说。
在书中,韩春丽出于职业习惯,问题问得直接,而郭明义的回答也根本没有打过草稿,总是张口便说,亲切如同邻居大哥,毫无修饰,更不矫情。
“事实上,我看到郭明义那些质朴且不经意流露出他内心高洁的话语,如同精美的诗歌感染着我,阅读的过程中,内心蛰伏的善良也被不断擦亮,成为生命本身由衷的共振。”
郭明义之所以令人感动,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原因:他的“活雷锋”之举都是不经意的,如同呼吸一样不经意,又不可或缺,且已成为维系生命的身体功能的组成部分。“当一个英雄,一个‘雷锋’,他做好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天天如此,你能不感动吗?”陈新感慨地说。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14版 读书) 网址如下: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8698
后一篇:腾冲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