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发表评论:读著名作家杨晓升中篇小说《身不由己》

标签:
杨晓升著名作家中篇小说陈新文学评论 |
由衷扣心的阅读享受
——读著名作家杨晓升的中篇小说《身不由己》
陈新
置人工花木,缭绕烟雾里,与一作家朋友小憩品茗,叙聊驳杂世相,个人苦乐、时势臧否之余,他问我:“陈老师,您最近看了些什么好书、好小说?请推荐给我读读吧!”
我想了想说:“最近读的书有几本,读过后没什么印象。小说也读过一些,有一部印象极深,那便是《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小说月报》2013年第10期、《中华文学选刊》2013年第10期都不约而同选载的,著名作家杨晓升写的中篇小说《身不由己》。一部小说先后被多家文学选刊选载,殊为不易,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一部好小说!”
说着,我给他讲了小说的大致内容:一个从偏僻农村通过考试而进京工作、并娶了北京媳妇的胡姓博士,为了乡情、亲情、爱情,仗义、耿直地帮助一位老乡为其经过包装的公司联系上市之事,但因人微言轻,在大官云集的北京为办这事吃尽苦头,最终尽心的努力却换来一场尴尬……
我对小说的简单介绍,既未过誉,也非求全,不过平铺直叙,但令朋友听得很投入,末了他兴奋地说:“听您讲,挺有意思啊,那我去买来看看。”
读一部好小说,无异于跟智者谈话。给朋友介绍完后,我的脑海中一直都在回荡着《身不由己》的故事情节,以及蕴含的思想、哲理,直到回到家里,还驱之不散。因而决定为此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静心读完《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上杨晓升的中篇小说《身不由己》(原发《芳草》杂志2013年第5期头条),心中的感受是:好作品!大手笔!
《身不由己》小说内容深刻、耐人寻味,可以说我在品读该小说时,一颗心紧紧地跟主人公“胡博士”维系在一起,读的过程中既寒心又温馨,同时感受到小说的思想既批判又讴歌,既真实又哲理。读罢小说更是余味无穷久久难以释卷:主人公的故事说明,有时候全身心地帮助别人成其美事,但严酷的现实难免事与愿违,结果非但不能完满,还可能遭至埋怨,甚至自取其辱。
还好,小说中梦想自己企业能上市的那位“黄老板”没告尽心为其奔波、生活被弄得鸡犬不宁、一团糟的“胡博士”诈骗,能让读者在面对严酷的现实时还能有些许淡淡的安慰。
小说中,“胡博士”虽然虚荣了一点儿,甚至想借黄老板的企业上市发一笔小财,但他骨子里是一个善良的人,应承下来的事,便鼎力相帮,决不忽悠:不在乎自己原本平淡却充实的生活被弄得鸡犬不宁;不在乎原本温柔体贴的老婆变得白眼相向不理不睬;不在乎请人吃饭身上的钱不够支付那4444.44元而被“扣押”的尴尬;也不在乎博导之子动不动就“他妈的”那种伤人自尊,问候老母的蔑视和张狂……
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付诸东流。
其实,“胡博士”这人,要说俗也俗:他俗就俗在虚荣,俗在想发笔小财,俗在想出人头地……然,求生尚且艰难,何暇顾及雅俗?
要说“胡博士”不俗也不俗:虽然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红尘都市,却心内有青山,还保存着从农村带来的“愚蠢”的耿直,可这种耿直何俗之有?他替父亲着想无奈地借帮老乡在京城办事以“彰显”能耐,让在穷乡僻壤劳碌了一生的父亲颜面有光,这种孝顺又何俗之有?他渴望借帮助“远房”亲戚“黄老板”的企业上市以发笔小财,从筒子楼挪进小区居住,以让跟自己苦了多年的妻子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不让妻儿太受苦,何俗之有?
其实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条流溪,一片白云,娓娓乡音所激起的令他感念不尽的万千家乡情结使然。

安处困寂之境,断然不是一个博士的性格。尚走崎岖之路才能彰显其拼搏精神。攻书如斯,生活何尝不是若此?
为了那位几乎八杆子都打不着,七弯八拐才勉强能够拉上关系的“亲戚”“黄老板”;为了给躬耕陇亩被人欺凌、苦了一辈子的父亲颜面的这份孝顺;为了用爱回报不嫌弃自己的北京媳妇,他才不惜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找关系,才被博导高教授的儿子“高兴”经常像骂狗一样地谩骂和喝斥。
尘土衣冠,江湖心量。我在品读《身不由己》的过程中,“胡博士”对乡亲、对父母、对妻儿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让我唏嘘慨叹,他的俗与不俗也一直让我心酸着,纠结着。尤其是读到结尾,我开心一笑的同时,竟然眼睛里默然地流出了泪:
“为了安抚父亲那颗受伤失落的心,星期天我一狠心背着妻子到王府井那家商店,同样花了3680元买了一斤冬虫夏草,又花了800元在一家烟酒商店买了两条中华牌香烟,然后到邮局一并寄回了老家,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破天荒如此破费为父亲和母亲买的春节礼物……”
“对父亲的担心和责怪,我早有心理准备。我安慰说:‘爸,这您就别管啦,这东西不是我花钱买的,是我替别人办事朋友送的。’”
“……父亲又‘呵呵呵呵’地笑,笑声浑浊,老气横秋,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儿啊,这么说,你在京城还是挺能耐,还是能帮助别人办事?’”
……
读至此,我在回味“胡博士”的故事之时,脑海中竟然猛然出现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真事:江苏某地一位公交车司机发现一位老太太摔倒后,便对其进行了帮扶,并送至医院,老人也感谢他做了好事。然而,这位“公交车司机”万万没想到,不久后,那位被他救起的老太太却对其儿女坚称是被他所开的公交车撞伤,并为此闹上了法庭。最后,还是公交车监控系统所拍摄的录像证明“公交车司机”是助人为乐的好人……这事让“公交车司机”几近脱掉一层皮,虽然他可谓经历了一场龌龊人性的炼狱,但当他洗尽不白之冤后记者问他日后还会不会轻易救人时,他的回答依然很坚定:如果我再次遇到老太太那样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一如既往义不容辞地救她。
因为好心而经历揪心之难后的“胡博士”,却以如此方式宽慰自己,宽慰父亲,尤其是看到父亲开心的样子他顿时变得开心时,作为热爱好小说的读者,能不被主人公感动吗?
好人不是不会受伤,相反更容易受伤,只不过好人受伤后总会自我安慰。因而,故事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了正能量。
可知,我最怕的是,文章到结尾时,“胡博士”被“黄老板”以诈骗罪,或者其他罪的名义起诉。因为这样的事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发生过。
其实在品读《身不由己》这篇小说的过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也一边在推测小说的故事走向,以及可能出现的结局:
比如,在“胡博士”吃尽苦头后,荷花味精集团公司最终上市了,“黄老板”意气风发,借势赚得盆满钵满,“胡博士”的父亲因此脸上更加熠熠生辉,“胡博士”也得了一些原始股票,小发了一笔财;
或者,“胡博士”吃尽苦头后,荷花味精集团公司最终没能成功上市,于是“黄老板”因为花了钱又没办成事,便会将气撒到“胡博士”身上,会逼他还钱。如果“胡博士”一时还不上,还可能被他以诈骗罪,或其他罪名告上法庭;
又或者,“胡博士”吃尽苦头后,荷花味精集团公司上市了,他也发了一笔小财,且被一时高兴的“黄老板”真提拔成了公司副总,并全权打理“驻京办”事务。但“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此后,“胡博士”便忘乎所以,“小人得志”,享受生活,玩起小秘,最终将原本幸福的生活彻底摧毁;
但当读到杨晓升的小说结尾时,却顿然明白自己先前构思的一些结尾,不过是豆棚瓜架、古井花台,不仅古旧拙陋没有新意,而且实在是弱爆了。实际上,好的小说就在于有一个读者阅读过程中根本想不到的结局。因而我不由得不为作者这种高妙的小说结尾击节叫好。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其论著《定风雅颂解》中说,“诗出于民之情性”。
情性,指真实的思想感情。意即诗歌出自于人们的真情实感。诗歌如此,小说何尝不是如此?泛而论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都有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都能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性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杨晓升匠心的小说结尾,让我在揪心地读到这里时,有了些许安慰,些许温暖,感觉也顿时海阔天高,清风丽日。
细细咀嚼,叹服其妙。妙就妙在,这种安慰,这种温暖,都是来自于主人公的快乐,主人公建立在父亲快乐基础之上的快乐。这种翠竹吟风,芭蕉滴露的纯粹,顿扫了先前“胡博士”留在我内心“俗”的阴翳。
实际上,我在叹服《身为由己》这个令人感动的小说结尾的同时,更让我看出了著名作家杨晓升在写这篇小说时的大气与匠心,不得不说,大手笔就是大手笔!
当然,字字细读,拍案叫绝的同时,也在《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所转载的《身不由己》中,发现两个错别字:第158页右列顺数第8行“王进财”写成了“王进才”;第143页责编稿笺里“抑或”写成了“亦或”。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小的错谬。恰恰,正是因为小说本身好看,我才不舍一字地细细品读,也才最终从中发现了这两错字。虽有两错字,却瑕不掩瑜。
从这一点来看,我不用强调你也明白,作为一个读者,我是多么喜欢看杨晓升的这篇好小说,我是一字不舍地细读的啊!
杨晓升不仅是一个大手笔的小说作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刚直不阿、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论质取稿的著名编辑。
不仅如此,他还乐于扶掖新人——自他当上老牌、权威的纯文学标志性刊物《北京文学》杂志的社长兼执行主编之后,便扶掖了不少文学新人,使之从无名变得有名,从无人识变成了著名作家。
更有,自他主政《北京文学》起,便硬性出台了一条令普天之下的文学作者都鼓掌赞誉的政策:凡是《北京文学》杂志的编辑,无论稿子写得多么好,都绝不允许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作品(点评作者的稿子所写的评论除外)。
杨晓升的小说《身不由己》“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而走出《身不由己》小说看作者,杨晓升除了高才之外,大家之范更令人肃然起敬!
《江西日报》本文网址: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3-09/27/content_226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