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巷幽幽尘满地

(2009-09-25 08:23:21)
标签:

光禄坊

牌坊

古巷

文儒坊

福州

旅游

分类: 仿佛是真的

 古巷幽幽尘满地

 “闽”是一个很奇怪的字,像有一条虫子关在门里面,其实它所指的是古代一个部族的名称——福建是汉代“闽越国”的辖地,山川叠嶂、道路崎岖、疫障肆虐是她的重要表记。即便在今天,她偏寓在东南,现代化的火车和汽车也没有令她的路途缩短多少,她依然像武夷山上的天游峰,在山高林密中深藏,沉默却又桀骜不驯。福州建城已经2200多年,从闽越国的都城到共和国的省府,在我去之前,她在我眼中并不陌生,但却像一波马尾海面上的涌浪,难以抓握住形状。北方已是秋凉,福州还是夏天——她的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像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一样,东街口一带也是福州物阜民丰的卓越体现。这里的繁华也非一日铸就,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无诸筑冶城即在此地。白马河缓缓的流水,脚下的泥土,路面上飞驰而过的汽车,道旁的高楼大厦,文明的堆积像书页一样具有丰富的层次美感。徘徊在八一七北路喧嚣的闹市中,侧头却看见一条条小巷,像一根根血管延伸进城市的肌肤深处——这就是慕名已久的“三坊七巷”区了。

 

所谓“坊”,即是牌坊的意思。福州的这三座牌坊,均源于宋代。宣和年间,居于此地的陆蕴、陆藻兄弟分任福州、泉州知州,回乡后建牌坊命名为棣锦坊;至南宋淳熙年间江东提刑王益祥退归林下在此养老,将此坊改名为衣锦巷,以寓自己老年的衣锦还乡。这便是衣锦巷的来历。文儒坊最早叫做儒林坊,我无暇考证其来历,宋代祭酒郑穆将其改名为文儒坊。光禄坊则是因为北宋熙宁年间福州知州程师孟又居光禄大夫职,他常到此地的法禅寺吟咏,故后人将此坊改名为光禄坊。

 

中国古建中的牌坊应当是横跨于道路的入口之上,修的高高大大,以让人仰望,福州的三坊大抵也是如此。但历史已经更改了现状,世间的路几经变迁,三座牌坊所控扼的路已变得窄窄小小,牌坊的名字也渐渐成为了道路的名字,所以今天我看到的“三坊”,其实已经是三条小弄。这三条弄堂般的小路隔街相对的,就是路东的“七巷”,其中衣锦坊与黄巷、文儒坊安民巷、光禄坊与吉庇巷隔街相通。我从安民巷进去,尽头是一座罩在巨大玻璃罩子里的砖石结构的建筑遗迹,这便是“文儒坊”的“真迹”了。

 

与三坊相对应,七条小巷并排在八一七路与南后街之间,它们与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大厦齐驱站立。而福州之所以成为福州,并非因为那些高楼大厦,而是因为这七条小巷与它们身后那用三座牌坊命名的小路。窄窄的、弯弯的,巷子的两边是刷的粉白的墙壁,已经斑驳的朱红漆的门楼,屋顶是黑黢黢的古瓦。午后的阳光斜照下来,一边的影子也窄窄的倚着墙边。走在其间,我也仿佛是那倚墙而立的影子,穿过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历史的前世……

 

黄璞故居、林则徐故居、沈葆贞故居、刘冠雄故居,加上文献记载中的育王塔、紫极宫、法禅寺等等,这些小巷到底为历史人物隐藏了多少秘密?怕已是一个永远的秘密!我穿过高桥飞架的东街口,走入这些宁静的小巷,像走入我自己的内心世界。嘈杂的声响渐渐远去,我见到粉墙黛瓦下蹒跚走过的几位老人,彼此用闽南话交流着,言语过后的笑声让我知道他们在说着开心的事。他们也许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些小巷中,他们是巷子的主人,也是历史的主人。

 

我在巷子里彳亍到天色将晚,沿了南后街向南走出“三坊七巷”,尽头便是一座高楼,玻璃幕墙的光反射进两侧新建的“古迹”上,透出光怪陆离的色彩来。牌坊被罩在玻璃罩子里,杨桥巷却被开辟成了杨桥路,吉庇巷也成了吉庇路。保护它们的和损毁它们的,都是我们。面对这些,我们除了嗟叹,又能有什么?

 

2009-9-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