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加入中国作协是“打了鸡血”吗?
(2009-06-22 07:20:35)
标签:
金庸中国作协打鸡血《潜伏》历史文化 |
分类: 胡说八道 |
《潜伏》在大部分人眼里火了,但也在一部分人眼里臭了,因为有太多的穿帮之处。被人广泛指摘之处是本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有的一句“跟打了鸡血一样”的话被余则成过早的说出来,这样的“汉人唐装”是“关公战秦琼”。——舆论一惯会“王顾左右而言他”,《潜伏》热播结束,媒体不再议论余则成的失误,反倒是“打鸡血”的旧事又被挖掘出来——后来人只在失误中学习历史,悲哉!
其实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照这个观点,“打鸡血”让余则成说出来,也在情理之中。如今“戏说历史”的事儿相当普遍,老祖宗的生活被曲解的程度远比余则成说“打鸡血”严重。因为有“专家”把持着专业知识,所以并不是大众中的每个人都对历史知识有鉴别能力。新诞生的一些“戏说历史”专家把历史演绎成小说,群众自然也会把小说当历史来读,这也就有了“金庸考古学”一说:有人正在实际考证金庸先生笔下的桃花岛之类的所在。
说到金庸,这几天正有一件事炒的沸沸扬扬:金庸先生要按照正规程序申请加入中国作协。这本不是什么值得令人大惊小怪的事情,虽然中国作家协会的体制倍受褒贬,但毫无疑问,这个组织内集中了大陆地区最优秀的作家,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创作群体——也有少数港澳作家位列其中。金庸这样一位“大师级”作家选择加入中国作协,就其已有的成就来说,这是份所应当的。港澳同属中国,中国作家协会也不应排斥像金庸这样功成名就的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所位居的位置,常常成为社会文化历史的“上风头”。前一阵子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旁观的群众和当事人都闹了个不亦乐乎。如今在两岸三地甚至全球华人圈中民望甚重的金庸先生申请加入中国作协,自然又会引起好坏参半的议论。这种热议再一次见证了我们的非理性心态:金庸先生个人的良好愿望何须你我裁判?我相信金庸先生是深思熟虑的,而不是“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之后的一时选择。一位耄耋老人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中国作协按照章程审批其申请,两相其利,无论反对与赞扬的声音,都该只是鲜花和掌声。
200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