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系列之二:清淡明智,逝者如斯!
(2010-04-04 00:55:48)
标签:
清明寒食节介子推杜牧情感风中玉树文化 |
分类: 文笔轩:文化•随记 |
清明之:清淡明智,逝者如斯!
文/风中玉树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于清明,所有的文学作品,恐怕没有比这首诗更出名了吧?可惜,这却是一首伪作!能写出《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脍炙人口的佳作的杜樊川,被人利用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呵呵,古往今来,很多所谓的名作都不是所谓的名人写的,这,并不奇怪。《满江红·怒发冲冠》不也非出自岳飞之手吗?《水浒》究竟是罗贯中还是施耐庵的手笔依然在争议,而批《红楼》的脂砚斋到现在是男是女也难以确定……相对于汗牛充栋的伪书画,文学作品清纯多了!
何况,对于那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不也有人列举了多项理由,认定图上所绘是秋景吗?
文学忌直白,而作品之后有些故事也是一种“意境”吧?
有人说:如果没有那个叫介子推的人,也许清明不能被赋予那么多的色彩和内容;如果没有假借杜牧的这首诗,也许它缺少了更多的诗意和底蕴。扫墓踏青,蹴鞠秋千,在柔顺的细柳拂面中缅怀先人,感悟生活,总之,清明文化,有着太深的印记。
清明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不愿过清明,因为有着太多的伤感,曾经看到一位妇人在丈夫的墓前哭的几近休克。愿意过清明,因为那种清淡明智的感悟令人神往,沐浴在春风细雨中身心尽得荡涤。
真实!
清明的泪,清明的笑,一切都在流露真实的情感。
而这,不正是这个世界缺乏的吗?至少,所有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如此吧?
一直以为,不求情节实在,但求情感真实是作文的根本。和一位金庸迷聊天的时候,曾说过,他在《射雕》第二十九回以及《神雕》第三十九回的注解,值得商榷。没有人说他写的这两部书是真实的,毕竟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金大侠杜撰的;没有人说他的的书是不真实的,因为郭侠、杨痴,早就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植入读者内心。因此,他完全没有必要去注解。注解了又如何?难道能说明两书中只是这两点不合时宜吗?
没有人读者会在意情节的真伪,读者共鸣的是人物的情感。何况他自己也说过: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
知道一个清明扫墓的笑话:一位长者因为多年没有回乡,因此甫回祭祖,居然拜错了坟头。不是因为可笑而记得多年前长者说的这件事,而是因为他的一句话:扫错了墓,但对逝者的缅怀确是真实的。
清明,在烟消云散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记忆中延续!
清淡明智,逝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