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看三国: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做了什么?

标签:
赤壁诸葛亮三国文化风中玉树 |
分类: 文笔轩:文化•随记 |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做了什么?
时下,最吊人胃口的电影莫过于宇森执导的战争电影《赤壁》。据传:吴宇森将全片焦点放在了周瑜(梁朝伟饰)及诸葛亮(金城武饰)身上,借战争场面展现暴力美学,借瑜亮相识经过刻画兄弟情谊。也因此,引起了大众对赤壁之战的一一场热论:究竟谁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舌战群儒、游说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简直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言语未尽!
呵呵,只是,在历史的真实还原中: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都是虚构的,东风确实有,但那只是自然现象,而不是诸葛亮借的,他毕竟不是孙悟空,风婆婆腰里的风口袋不会给他的。
《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因此她塑造的诸葛亮虽与历史没有天壤之别,却也判若路人,也因此她所描述的诸葛亮的形象也不为史学认可自然在情理之中。
也因此,人们更认可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从苏轼这首气魄宏大,意味隽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仅是苏轼,就是在他生前200年的杜牧也曾说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是决定赤壁之战的一号人物!那么,在周瑜光环下的诸葛亮究竟做了什么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游说孙权!而且不是临危受命,是“请奉命”,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他自己在隆中高卧的时候已经计划好了。
当双方一番长谈之后,“权大悦”!也就是说,孙权虽然不完全是听从诸葛亮的话而北拒曹兵,但却是“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那么,诸葛亮究竟和孙权说了什么,竟然令对方如此器重?
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读《三国志》,很多人都很欣赏诸葛亮的《隆中对》,却很少有人在意他和孙权的这番谈话。不能说,诸葛亮以一人之力左右的孙刘联合,但他这样一番话却无疑促使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联合败军落魄的刘备,与曹操决战,并一战而胜之!
赤壁之战的结局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这正是几年前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早就谋划好的。当然,他不是神仙,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能做的只是计划,并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计划。
蔺相如以一人之力,三寸之舌而完壁归赵,并在渑池会上为弱小的赵国挽回尊严。廉颇怎么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但最后的结局呢?——“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上策在于用智谋取胜,而不靠武力。
陈寿说:“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呵呵,先不说奇谋为“短”不是无“谋”,即使他是!谋短者尚能谋出隆中之对,那么什么人又是谋长者呢?
..................................................................................................................................
蒙君光临,蓬荜生辉!
风倚寒窗下,月色笼轻纱。烹酒酬知己,诗书笑作茶!
三看三国: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看三国:赤壁之战,音乐高手的对决
端午系列之二:文人的无奈
知音阁:情感•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