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要大涨,还是得看它们

(2021-03-16 14:36:15)
标签:

股票

春哥祝各位平安吉祥,万事如意,愿山河无恙,众生皆安。

今天,有网友告诉我:

最近感觉好像产生了时空错乱,又回到了2009年,北京依旧在刮沙尘暴,影院依旧在播放阿凡达,A股还是3000多点,股票账户还是绿色的……

说到沙尘暴,最近北京人儿确实很烦啊。

有记者街头采访:“大妈,您觉得沙尘暴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被采访者:“影响太大了,首先就是你得看清楚,我是你大爷!”

讲两个段子,对冲一下今天略嫌沉闷的盘面。

今天股指小幅回升,科创50指数表现偏弱,个股涨多跌少,市场初步获得企稳能力,但是反弹受量能和热点制约,反弹力度有限。

短期市场围绕120天均线,进行反复整固,蓄积能量成为近期的主基调。

热点方面,今天房地产、住宿餐饮、建筑装饰等板块涨幅居前,有色金属、煤炭石油、能源加工等板块跌幅居前,市场仍然围绕滞涨蓝筹股展开炒作,这也是近期市场的主要特点。

昨天我们提示,指数见底的标志是形成二次或者多次探底K线,因为底部和顶部形成,都不容易出现单日反转,一般底部形成形态较顶部时间更长,也更为复杂。

从市场层面来看,市场回升力度强弱,主要取决于抱团股和核心资产们什么时候展开强有力的反弹,因为它们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反弹才能激发市场做多的情绪,仅靠低位滞涨蓝筹股,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目前来看,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部分品种,已初步在半年线附近企稳,生物医药和新能源车板块当中的部分龙头股,也有拒绝回调的迹象,这些板块一旦反弹,很容易形成共识,并带动指数快速回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市场因为核心资产和抱团股下跌,那么市场要企稳回升,必须还需要它们发力,毕竟最近滞涨蓝筹股轮番启动,其号召力仍然不如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基金重仓股。

从长期来看,指数虽然在这里震荡,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各位不必过度紧张。我们依然坚持12字方针:立足业绩,专注成长,做多中国,选择A股市场当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股票,进行战略性投资。

股票市场最大的魅力,除了能让我们财富增值之外,其实还在于寻求心理的满足感。各位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一平如水,感觉生活素然无味,此时股票波动带来的惊悚、刺激、惊喜、惊吓、折磨,其实就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些别样的风味,即便它大部分时间里,是不太好的感受,但只要涨上来之后,我们就会忘记曾经的不快。

人们就是在这些跌宕起伏的K线当中,寻找到一些交易的快感和满足感,这是投资的心理需求,虽然很多人不承认,但它的确存在,在有些时候,超过了对赢利的需求。

从赢利需求而言,其实就相对简单了。你需要选择真正优质的公司,然后做好预期管理,做好买入之后,很可能下跌30%的思想准备,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其实在股票市场长期亏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最困难的事情,是面对优质的股票,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你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彷徨、犹豫、不安和焦虑,这个过程备受煎熬,真正战胜这些心理压力的人,最后往往都能迎来艳阳天。

下面是一道数学题,也是一道投资题:

如果你去年赚了50%,今年亏了20%,那么你的持仓收益是(1+50%)X(1-20%)=1.20;

如果你去年赚了10%,今年赚了10%,那么你的持仓收益是(1+10%)X(1+10%)=1.21。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文中所列个股案例,不作为具体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多分析请关注张春林每天的解盘分析。


风险提示

本栏目刊载的信息仅为记录每日盘后观察而发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不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本顾问(执业编号:A0130614110002)力求本栏目刊载的信息准确可靠,但不对这些信息和判断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顾问不会从事任何形式的代客理财、分成等非法证券业务,不会有任何形式的个人收款帐号,不会在任何公开场合,推荐任何具体投资标的,文中所提及的个股,仅是案例分析并非个股推荐,大盘分析和市场策略建议,综合东方财富、国信证券、国元证券等券商研报及资讯分析总结而成,仅供参考,据此买卖,盈亏自负!本博主请各位投资者不信谣、不传谣,理性投资,谨防上当受骗。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