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海迪的声音(上)
———张海迪读书感悟报告会侧记
她引领着一个时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释放着一朵朵美丽的风信子,不急不徐,缓缓地撑开她洁白的花瓣,纯净着我们荒芜的原野。
她如此远,三十载春秋依然难以蒙蔽尘埃的覆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曾经是我辈幼小心田的那一杆向日葵,永远涂满着太阳的色彩。那个时代的偶像不多,偶像是清澈见底的模样,不似今日的粉丝和铁杆,掺杂着太多的时尚元素,应该称她为我们的榜样更贴近些。
她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像身边可敬而坚强的姐姐,让我倍感亲切,距离似乎在这里迷失了方向。她的声音曾是那般的迷人,如潺潺的流水,清脆而柔婉,一直响彻在我的耳际——“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当轮椅缓缓推行在讲台上时,那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停滞在礼堂的空际里,这是我辈澎湃的热情和内心的呼唤。
张海迪,一个时代的名字,依然活跃在当今这个时代,她是一个传奇,即使穿越着时空的距离也依然如此熟悉。她清秀的外表还是那样迷人,她的声音还是那般年轻而富有朝气,丝毫没有留下时光的烙印和岁月的磨砺,恰如溪水的质感,悦耳而清澈。依稀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少年时光,那光阴的碎片,迅速清晰开来……
海迪说她很想踏进安徽的土地,虽然这是第一次,但她的先生1969年就下放在巢湖边,并在那度过了七年的青春时光。与安徽的渊源让她敞开了心扉,娓娓讲述起她读书的感悟和与书为伴的生命历程。
自小患有脊髓疾患的海迪,备受着疾病的折磨和摧残,躺在病床上的她无法走进书声琅琅的学堂,却没泯灭对读书的新奇感。在父亲的引导和帮助下,坚强的小海迪在病床上获得了自己读书的能力,那一年她已经九岁了。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励志图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开启了海迪在书中孜孜以求的历程。
海迪的读书涉猎范围是如此的广泛,无论文史哲,还是医学类的,她都饱蘸着浓浓的兴趣。
摆脱不掉的是她最爱的文学类书籍,她读《简爱》,读烂了一本又一本,最初最烂的那本至今依然让她爱不释手。她喜欢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她喜欢法国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一部《潜水衣和蝴蝶》,让她感叹身残志坚的伟岸。该书的作者是个全身瘫痪的病人,写作凭的仅仅是人不可想象的眼睛,眼睛的一眨一眨代表着不同的字母,所拼成的文字已经不仅是一本书,那是生命的咏叹,海迪说她是怀着深深的敬意读完这本书的。
阅读是个沉静的过程,它会让你欢喜让你快乐,沉浸其中,海迪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朋友。阅读让海迪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充实,也让她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与常人有异的是,读书更是海迪的止痛剂,即使在做完脊椎大手术的病床上,她坚持学习,坚持看书,她说看书让她无忧无痛。虽然听来有点夸张,但读书对病床上的海迪来说真的是很好的选择。
海迪读史,各国的文明史、艺术史和文学史,她都喜欢。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她常反复读之。
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红色书籍,她也经常捧在手上。《革命烈士诗抄》,她翻看了无数遍,俄苏文学的鸿篇巨制,她几无不读。通过读好书,读有思想有品位的书籍,英雄的身影时时激励着她,英雄关注的目光是如此热情地围绕着她,在她的心灵深处展现了辽阔的生命疆域。她说,永远在心底承载的是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和英雄的精神力量。英雄的情怀,应该是需要呼唤的一种精神,无论何时对生命的追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书真正潜移默化着海迪,让她学会了选择坚强,学会了乐观去面对挫折和磨难。为什么我总是面带微笑?有的人私下问过她,是不是在人前装出来的?她说我的微笑是从心底溢出的乐观情绪,即使在手术时,我的心也是很勇敢,很坚强的。
俗话说久病成医,海迪一开始便对医学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先后读过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书,什么《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古埃及人的《药物录》她甚感兴趣,还经过长期的自学,琢磨掌握了针灸技术,居然成了一个年轻的“名医”(她自己说这有点唬人)呢?这些医学知识和经历,不仅帮助着自己,还让她有机会服务着周边的社会和人群,更让海迪不再对疾病产生恐惧和忧愁。只有认识它,才会让海迪想办法,如何有效地去战胜缠扰身心的病魔。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