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瑟瑟与天珠(作者:杨海刚)

(2018-12-07 18:17:50)
标签:

文化

文玩

佛教

分类: 七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名句,“瑟瑟”一词有人解释为抖动,其实是不准确的,应该译为碧绿色,其原意是碧色宝石。“瑟瑟”属外来音译词,来自波斯语,古代波斯人将宝石称为“sit-sit”。但“瑟瑟”具体是哪种宝石史书并未明确记载。

瑟瑟作为宝石,正史记载最早出现在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西域传·波斯国》(卷一百二),“(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水精、瑟瑟……”。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史书中也多次出现“瑟瑟”一词。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吐蕃传》(卷一百四十一):“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卷七十四):“吐蕃男子冠中国帽,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

北宋王溥《唐会要·吐蕃》(卷九十七):“其俗重汉缯而贵瑟瑟,男女用为首饰。”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卷三十):“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绿珠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宝》(第十八卷):“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祖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宝石》(卷八):“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刺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靺鞨。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嶲、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

综上推测,“瑟瑟”应该是产自西亚或中亚的绿色或蓝色宝石,或为绿松石,或为青金石,或为祖母绿,或为蓝宝石,等等。

天珠藏语叫“dzi”,因与“瑟”音相近,有人认为史书记载的“瑟瑟”就是天珠。其实很可能藏语“dzi”也是音译词,也来自古波斯语“sit-sit”。推测理由是:天珠属于蚀花玛瑙,该工艺源自西亚。人工蚀花玛瑙(玉髓)的工艺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文明和古印度(今巴基斯坦和印度中北部)文明的遗址中均有发现,以及之后的波斯(今伊朗)文明遗址中也有发现。

“天珠”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的称呼,之前在汉地称为“玛瑙勒子”。天珠的起源已不可考,最初的天珠由带有天然圆圈图案的石头、玛瑙以及海螺化石等磨制而成,可能与藏民的自然崇拜(眼睛崇拜或太阳崇拜)有关。后来,人工蚀花玛瑙工艺传入藏区,用在制作天珠上,使天珠上的图案更加丰富,除圆形外,还有方形、弧形、三角形等图案。这些图案与藏传佛教相关,圆形代表息业,方形代表增业,弧形代表怀业,三角形代表诛业,即将佛教密法中的四种事业融入天珠图腾,赋予其息灾、增福、怀爱、诛恶的寓意。正因为天珠蕴涵有如此的加持力,藏民视其为珍宝,作为护身符佩戴。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haixuanlan

    邮箱:2628060206@qq.com

    微信公众号:易海玄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