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之即,各大网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郑渊杰老师充满火药味的言论——言之有理的言论,于是去郑老师的博客细看,发现有几篇博文后各附上了一篇童话,读完后,一年多前读那本《童话大王》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感觉又上来了。晚上睡不着觉,就躺床上乱琢磨,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明白那种感觉是什么了——郑老师最近写的童话和我看的其他经典童话不一样,那些经典童话故事虽然情节也不无曲折,部分结局也很悲惨,但总能让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进而让人产生对人性美和良好愿景的向往,但最近看到的郑老师写的童话里充满着黑色幽默,读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片灰色和对社会对未来的悲哀,这些作品不象是童话,倒更象是拟人化的现实批判小说。
我家里现有两本郑渊杰老师的书,一本是连环画《舒克和贝塔》(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本是2008年底出的一期《童话大王》。那本连环画属于纯粹的童话风格,儿子在刚买后连读了多遍都没读烦,现在还偶尔翻出来看看。那本《童话大王》是因为我偶然在电视里的少儿节目中看到了郑渊杰老师,想起了自己中学时读《童话大王》的美好记忆,于是兴起到报亭买了一本准备给儿子看。但我给儿子念了几篇后,怎么也找不到若干年前看《童话大王》时的感觉,我还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口味也变了的原因,只是儿子对这本《童话大王》也丝毫提不起兴趣。当时,对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深究,现在想来,读童话找不到感觉不是我的原因,因为我给儿子读安徒生、格林童话时,那些故事仍然让我内心有所触动,那么原因就只能是郑渊杰老师的作品和原先不一样了。
能写出真正的童话故事的人,内心毕定存着一份简单和纯真。郑渊杰老师作品风格的转变,大概可以理解成对“这块土地的深沉的爱”(借用艾青诗里的说法)让他无法忽视纷杂的现实,最终让他把对现实的种种感觉(诸如悲观、失望、愤懑)无保留地带进了他的作品。只是这些连经历较多的成人都感到有点儿沉重的作品,对于略识之无、辨别力有限的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是让他们早一步认清现实,去努力适应环境,还是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的不平,进而奋起改变呢?我个人实在不敢持乐观态度。
在我眼中,郑渊杰老师本人的人生历程比他现在的文字要更象童话些。
附记:本来想再去买本新出的《童话大王》,多读点儿郑老师的作品再发言,白天转了家附近的四个报亭,都买不到。上次那本是在儿子学校旁边的报亭买的,这次去找,也没有。老板娘说,因为不好卖,所以不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