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去年茅奖公布之后,第一时间就买了一套获奖作品,毕竟这是官方评出来的权威奖项。可除了一部《宝水》觉得不错之外,剩下的几本怎么也看不下去。不知道是轩主水平差,还是评出来的作品差,大概率是轩主的原因吧,几个获奖者都是文坛大咖啊,水平还能差得了吗?可没有办法,就是看不下去啊,只能放在一边了。
前几天买了一本迟子建过去的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报道说现在这本书又火爆起来了,轩主也算是追了个时尚吧。小说描写的是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故事,用一个女性主人公的回忆讲述着这个民族近百年的兴衰史。当然了,故事就是故事,不可能是完全的历史。作者也不是历史学家,她以女性的细腻把鄂温克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村庄近百年发生的事件做了完整的叙述,让读者慢慢的认识了这个与世界接触不多的民族,他们是怎么生存、敷衍发展的。
鄂温克族属于典型的渔猎民族,他们不是农事,这和汉族区别极大。驯鹿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和农耕民族的六畜一样,有时候比六畜更重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鄂温克族中萨满有着极高的地位,有时候比族长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萨满的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属于半人半神式的存在。小说中关于萨满的描写极为精彩,可能在无神论者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也许会说中这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可在那些与现代文明接触甚少的渔猎民族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神,一些超自然现象就是神迹,人不能理解的事件就是神的手笔。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过这样的阶段,泛神论是人类进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纵观世界历史,无一例外。
小说描写了多起死亡。在鄂温克人的眼里,死亡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必然阶段。和汉族事死如事生不同,他们没有这样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的死亡是一种回归,也许他们的生死观更为洒脱吧。咱们认为的生离死别,他们却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让人感叹。
鄂温克族属于随时迁徙的民族,一个地方的苔藓类植物被驯鹿吃的差不多啦,立马迁徙到驯鹿能够找到食物的地方,好在大兴安岭广阔的很,广阔到足以让他们随意迁徙的程度。可后来随着大兴安岭地区的开发,森林越来越少,猎物越来越少,驯鹿的食物也少啦,再也不能支持鄂温克人养那么多的驯鹿啦。国家给他们建设了定居点,试图让他们和其他民族一样不再流浪,而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也许年轻人会很快适应现代化生活,可年龄大些的鄂温克人,却无论如何也过不惯这样的生活,房子在他们看来就是牢笼,禁锢了他们的自由。许多人于是又回到了山上,重新过起了游牧生活。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让鄂温克民族定居下来,他们还是鄂温克民族吗?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距离消亡也没有多远了。中国历史上北方那么多的游牧民族,比如强盛无比的匈奴、契丹、西夏等,如今都已经没有了踪迹,和他们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消失密切相关。但愿鄂温克等民族不会步那些已经消亡民族的后尘,要永远传承下去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