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中国办教育的古训;“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这是西方办大学的真经。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巨大,但在办学育人上却有如此相似的办学理念。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是教育。可以说,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源泉,而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也是在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梦想,延续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播种着明天的希望。
从1951年的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至今,川北医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更是一部数代师者的耕耘史。韩愈在《师说》里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资治通鉴》里也有一句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在川北医学院这片土地上,从我们的第一任校长赵安泰将军开始,涌现出了秦兴宪、丘孝平、汤公群、袁体先等历届老领导,他们以红军长征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为思想指导,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之路,树求真务实、率先垂范的干部作风,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外科学陈仲达、内科学兰培根、皮肤学眭维耻、儿科学周良玉、人体解剖学赵振东和罗希源、生理学朱康民、病理学肖延熙、哲学陈北航等一大批老专家老教授,他们严谨治学,潜心医术,精心务教,一丝不苟,无私奉献,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一届届莘莘学子和一代代年轻教师,成为我们治学做人的楷模,是我院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校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重点院校引进了包括杜河清、邓国清等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举家迁徙,扎根川北,艰苦创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可以说,我们学院的教师有优良的传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言简意赅,涵义深远,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人力资源是大学的第一资源。一所真正追求卓越的大学,它应当有能够创新知识的杰出教师。师之所存,道之存在;道之所在,人之所向;英才聚焉,故成其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川北医学院确定了“省内有特色、国内有影响、国际有合作”的省属重点医学院校这一发展目标,这也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爱岗敬业、树德修身,为人师表;要求他们淡泊明智,求是创新,追求卓越;要求他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传承文明。
大学之“大”乃师之大,大学之“学”乃师之学。经历了5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今天,川北医学院的教师队伍正展示着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践行着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这是学院发展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这本《师者——川北医学院人物志》当是部分反映。
是为兹序。
——原载200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师者》前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