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走西口与三盛公
“三盛公”的称谓已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和晋商有着很深的渊源,要了解三盛公就必须从“走西口”说起。
走“西口”走的是哪里?狭义的西口指的是长城北的关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包头城、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其中移民比例极高的是山西移民。
而乔贵发(华)就是晋商走西口的经典代表人物,在乾隆初年,山西人乔贵发(华)沿着山西的中部出发,一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发,到了蒙古,在包头一个当铺当了伙计。十余年后,乔贵发(华)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后来改名为复盛公。因乔家经商最注重诚信,复盛公生意兴隆,成为乔家发家的起点。

乔家復盛公银号
及至乔致庸成为乔家第二代掌门人时,复盛公已经是包头第一大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当时乔家除在包头有11处生意外,其它地方还有非常多的商号。其中“三盛公”就是乔家设在阿拉善和硕亲王管辖地(今磴口县)三道河的一家商号(油坊)取意买卖公平,昌盛发达,掌柜姓袁。

三盛公十两川型银锭
那乔家的油坊为何要选在三道河,是因为乾隆年间,朝廷选定磴口为古兰泰食盐外运码头,并设衙署,驻扎司员,这些举措促进了磴口地方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这应该是乔家当时选择在磴口开设商号的重要原因,当然历史上对于乔家的三盛公没有过多的记载。可是我们却可以从天主教的历史记载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公元1878年比利时国神甫“德玉明”经阿拉善亲王同意,在其领地传教,买了“三盛公”商号(油坊)的部分房屋。后来“三盛公”商号渐渐没落也难逃关门的命运,而公元1893年德玉明神甫在商号原址上兴建的“三盛公教堂”成为西南蒙古教区的主教府,管辖着西南蒙古地区和陕北部分地区的四万多名教徒,随着人口增长和教会影响日盛,“三盛公”被叫了出去,远近闻名,而原地名三道河却被人遗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