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打到"范尼"这遭遇是走是留?
荷兰0:1落后整整77分钟,当一个上不了场的替补,范尼坐在替补席上想不想杀死教练巴斯藤?
荷兰用完了三个换人名额,依然不进球,被淘汰,巴斯藤教练悔不悔没让范尼上场?
想不想和悔不悔,胜负已分,悲喜自定,
世界杯对荷兰来说结束了,巴斯藤和范尼的足球职业生涯还要继续,历史因此生活更因此“替补问题”而丰富多彩,
这就是足球的魅力,谁爱,谁早晚心痛!
逻辑上,企业没有换人名额,谁都可以上场,谁都可以可能替补,当总经理比当教练选择手下的余地自如多了。
实际上,任何一级的领导,都没机会随便更换团队,让自己最满意的队员上场,以求成功,
抛开待遇高低和人才有无,
麻烦的麻烦,困难的困难,在于“领导”的时间。
1年合同,3个月试用期,新员工培训期,新岗位适应期,新团队磨合期,都被“任务完成截止日期”这个“领导”的时间管着。
典型的任务完成截止日期是一年(营业额或者PV)
给你的营业额目标完不成,你就下台,
你不给新老手下一个时间去执行,你不知道目标能不能完成,
所以总经理,总是试图用业绩(执行力)来考核每一位手下,总想通过换人来弥补业绩,
希望能火眼金睛,换人立刻进球!
否则,3个换人名额无效之后,自己这个“教练”就该被换了。
So,打工打到“范尼”这遭遇的,是继续等待下一轮“3个”换人名额,还是去其他团队,当试用期主力?
80后的,肯定走,
90代的,必然等,
70前的,边等边走,
说穿了,其实都是看谁,等得起、等不起一个“时间”,一种“命运”,一次“考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说的就是“替补”这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