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359
  • 关注人气:6,5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王干卿:为了《爱的教育》的后半生

(2011-04-11 12:41:22)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人物

王干卿:为了《爱的教育》的后半生

记者|周  

     “我累了,这可能是我,一个古稀老人的最后一本译著了。”这是我国著名翻译家王干卿在其最新译著《续爱的教育》的序言中的一句话。今年1月,王干卿翻译的5部意大利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快乐的故事》《地狱窃火记》《露着衬衫角的小蚂蚁》和《淘气包日记》重新修订,由海燕出版社结集出版。

     这位老人,曾用12年时间由古意大利文首次翻译经典作品《爱的教育》;也是这位老人,坚持在10多年间只身“维权”,为宣传自己的正版《爱的教育》奔走呼号。期间,他因状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涉嫌抄袭其《爱的教育》译本而被媒体关注。在迄今为止所打的16场版权官司中,他“没有输过一场”。他想让读者读到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他想经过自己的努力,让出版商不要再“剪刀+浆糊”,或者哪怕“更高明”地去抄袭、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

     3月一个温暖的午后,王干卿接受了《出版人》杂志专访,向记者娓娓道来他的翻译生涯和维权之路。

 

 

倾注12年翻译名著

     与王干卿先生的第一次见面约在位于北京真武庙二条的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王干卿说,“这里曾是我的阵地,是我学习过的地方”。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的旧址就在这里。1960年,王干卿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攻读意大利语,也是从那时开始,王干卿开始与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自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王干卿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意大利语翻译,1985年,王干卿有机会去意大利罗马大学进修两年,在此期间,王干卿开始接触意大利经典作品《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的一部传世佳作,耗费了作者整整8年的时间。1886年,《爱的教育》(书名原文CUORE,翻译为《心》)写成出版。这部日记体小说以意大利小男孩恩利科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他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有100篇文章,用一个四年级男孩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该书甫一出版,即轰动了当时的意大利文坛,出版的头两个月,便再版40余次。1913年,作品发行量已达100多万册,而当时的意大利只有3000万人口。1994年,该书被意大利列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中。如今,《爱的教育》仅在意大利就印行了100多版,行销千万册,成为意大利无数家庭引导孩子正直向善的心灵读本,并早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1986年,正值《爱的教育》出版百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该书正式列入《世界各国青少年必读系列丛书》之中,也是在这一年,王干卿决定将这本名著译为中文。

     王干卿反复精读《爱的教育》,经常与导师讨论心得、分析人物、请教疑难,为了能够原汁原味地把《爱的教育》翻译成中文,王干卿还亲自去到阿米琪斯的故乡,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作者本人的情况、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回国之后,王干卿开始动手翻译。那时的王干卿已经开始担任部门领导,每天有大量的文件要翻译,还有繁杂的行政工作需要应付,“只能抽出下班后、假期里的零星时间用来翻译”。历经12年,王干卿终于完成这一浩大工程,1998年,《爱的教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干卿的译本是目前内地《爱的教育》100多个版本中第一个由古意大利文翻译成简体中文的版本。同时,因“了解意大利文化并在中国传播意大利方面所取得的功绩”,1999年,王干卿获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一个人的维权战斗

     然而,【人物】王干卿:为了《爱的教育》的后半生为此,王干卿开始走上一条独自维权之路,一走,就是10多年。

     据考证,《爱的教育》最早在1909年被引入中国。1909年2月,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开始连载的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就是从日文版《爱的教育》转译而来的。1923年,我国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尊读到了日译本《爱的教育》,又参照英译本,较为忠实地翻译出全书,取名《爱的教育》出版。此后,这个书名就在我国固定下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内地大众图书市场的兴盛,《爱的教育》风行,前后有几十种版本相继面市。而王干卿所译《爱的教育》,是其中第一本从意大利原文译过来的中译本。

     【人物】王干卿:为了《爱的教育》的后半生

这些年王干卿还用维权得来的赔偿金购买自己的译作,无偿赠送给北京的13所重点小学和边远地区的3所小学,并尽可能参加小学组织的读书活动,为校长、老师和家长引导学生购买正版书、拒绝侵权盗版书尽心尽力。

 

 

追求“至善至美”的品质

     近年来,文化界对国内翻译界素养的整体下滑颇多诟病。对此,王干卿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翻译不应该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工作”,而应该是追求“至善至美”的艺术。

     王干卿认为,要译好一部作品,最起码要对那个国家的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会见一下作者及其亲朋好友,实地考察一下作者的出生地,尽可能地大量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王干卿举例说,《寻母记》是《爱的教育》中“最精彩、最感人的一篇”,小主人公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去寻找自己的母亲,“感动了不知多少人”。然而,这也是当时自己所面对的“最难翻译”的一篇,这篇只有一两万字的日记曾花费了王干卿整整两年的时间。

     【人物】王干卿:为了《爱的教育》的后半生

     不久前,王干卿译完了《续爱的教育》,这部在意大利和《爱的教育》一样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作品,又花费了他5年的时间。王干卿介绍说,《续爱的教育》叙述的是,恩利科上了初中后,由于不分昼夜地拼命学习,用功过度,结果累坏了身体,患上了几种疾病,无法继续上高中,父母把他送到舅爷居住的海滨小镇生活、疗养的故事。“与《爱的教育》强调‘善’,强调对祖国、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爱不同,《续爱的教育》强调的是‘智慧’,强调处人做事要有‘头脑’,要做到“心”和“脑”并用,和谐相处。”王干卿还向《出版人》透露,这部译作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近期推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