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命全息理论之《十大均衡管理原理》
原创作者:乾泉
一、均衡与非均衡定律
均衡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事物运动的过程就是从非均衡到均衡,或从非均衡的发展过程。均衡状态,是指系统内各要素关系的动态均衡状态,或指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对稳定关系;其之于空间称为平衡,之于能量称为守恒。
均衡为阴,非均衡为阳,阴阳互根,对立统一。
均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可持续的;不均衡是暂时的,是绝对的。
均衡是有序的,不均衡是无序的,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是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过程,熵增的过程。
打破系统均衡是需要外力的。
均衡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正是基于构成事物要素的均衡性,使得事物的发展呈现出结构上的有序性,存在上的稳定性,发展上的规律性,才可能被认知,。因此,事物存在的均衡性就是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二、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1)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物体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的运动具有电能、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壶中的水沸腾时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将壶盖顶起,表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等等”。这些实例说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是通过做功来完成的这一转化过程。
(3)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
物体保持一定时间不变的惯性,也称为物体力的均衡性(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的动量变化率与所受外力是均衡的(牛顿第二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均衡的,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顿第三定律)
四、熵增与熵贬值:
熵本是一个物理名词,由德意志科学家Rudolph Clausius(克劳修斯)提出.上就是用热量除温度所得的商,它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是衡量客观世界无序程度的度量.贬值一次本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用来形容单位货币的价值下降. 熵贬值就是熵的价值下降.
Rudolf
Clausius(克劳修斯)最初提出熵是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若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其熵就达到最大值,此时系统被称为热动平衡状态.在Rudolf
Causius(克劳修斯)看来,如果让一个封闭系统自由发展,其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Rudolf
Clausius(克劳修斯)由此得出结论: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亦即熵将随着时光之矢增大.这便是热力学第二法则.热力学第二法则所揭示的就是,宇宙总熵会与日俱增,最终会达到热动平衡状态,亦即死寂.但是科学家们拒不接受这种说法,因为熵增的法则破坏了生命的有序.从James Clerk
Maxwell开始科学家们想方设法驳斥它,这便有了熵贬值的概念.熵是能的函数.能既不被创造也不被消灭,宇宙的能是守恒的.但是当系统趋于热动平衡,熵值会愈来愈大.这表明能总值不变,但有效能却逐渐减少,即所谓能降.而随着能降,熵必然会贬值.
五、庞加莱回归
任何粒子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之后必然能回到其初始位置,尽管这个周期的长度远远超出我们所能想,但是它必然会实现.这样一个周期就称为一个庞加莱回归.
自然界的微观粒子无时不刻在进行着随机运动,并在运动中消耗能量.根据热力学第二法则,封闭系统的熵恒增加.Rudolph
Clausius(克劳修斯)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粒子的运动也将趋于复杂.更可怕的是,随着时光之箭的飞逝,宇宙将会走向热寂.依照惯例,客观真理都是肯定的表述,热力学第二法则因其个性让科学家们感到不舒服,并被称为科学史上最令人绝望痛苦的公设.
六、生命周期率:
时间的均衡性称为生命周期。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的生命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性就是时间均衡律。
一切事物的生命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生命周期规律,不断地由均衡走向熵增的发展过程。
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伴随着从量变到质变,都是从不均衡到均衡,再从均衡到不均衡的;或者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这样按照一定的周期交替变化发展,不断循环或螺旋发展的过程。
一个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由六个阶段组成:孕育期,少儿期,青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
《组织生命全息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要素有企业组织基因,还有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构成企业基因密码的结构及其均衡性,决定着组织的功效。
《组织生命全息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在面对竞争环境,也会面临这样九种类型生命周期的制约,利用均衡和非均衡手段,都是遵循、打破或超越生命周期的有效方法:
全息创新自然管理法则:
组织的生命周期——柔性法则、扁平化——组织均衡管理创新
产品的生命周期——竞争法则、个性化——产品均衡管理创新
技术的生命周期——精细法则、知识化——技术均衡管理创新
品牌的生命周期——价值法则、艺术化——品牌均衡管理创新
团队的生命周期——协作法则、一体化——团队均衡管理创新
产业的生命周期——分工法则、集约化——产业均衡管理创新
市场的生命周期——服务法则、共赢化——市场均衡管理创新
制度的生命周期——激励法则、公正化——制度均衡管理创新
运营的生命周期——行动法则、绩效化——运营均衡管理创新
7、因果论:
因果论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因此,因果论和因果关系也可以称为“因果均衡论”。
8、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称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9、系统与系统均衡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均衡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10、均衡管理原理
均衡管理,就是指通过研究企业或组织系统,在一般条件下其内部各要素间的制衡演化的逻辑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间的关系变化规律,把握其均衡与制衡的关系和运行机制,使其内部各要素在质、量和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度”,在结构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关系方面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以期实现企业组织的和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均衡管理是动态管理,具有目的性。既不是平均管理,也不是折衷管理,而是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全面性的系统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企业均衡管理的职能除具有一般职能特点外,还具有均衡特征。确系如此,没有宇宙结构的均衡,就难有时间和空间的恒动发展,没有原子结构或分子结构的均衡,同样也难有事物的存在,没有社会结构或要素的稳定,就难有社会的良性发展,没有经济结构或要素均衡比例的保持,也难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即使是夫妻关系如果不能保持均衡,也难以白头到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