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好办法
(2017-12-21 08:30:50)
标签:
学伦理感觉幸福教育的好办法育儿 |
分类: 我的文章 |
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好办法
人生,怎样才能更美好?又怎样能让身边正在成长的年幼孩子,感觉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古今中外,人们对此有过很多的思想。
在伦理学家包尔生的《伦理学》中,我看到了他讲述的一个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好办法。
这个好办法,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也很有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就要有一些正确、深透的理论研究与指导,甚至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研究与思想做基础。
讲述包而生的好办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点伦理学上禁欲主义的小知识,因为伦理学是讲道德、禁欲主义是讲节制对人生的意义的。
我们把历史上,主张节制或者抵制感官享乐的思想行为,叫做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认为生物只为本能的冲动所驱使,而有道德的人应该控制这样的冲动。他们认为人也有着生物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应该是一种更高级生活的基础,人不能没有本能的冲动,但是应该把本能的冲动调整得适合更高级的生活。放纵感官的享乐就是向低级生物的倒退。在暴饮暴食的人那里,刺激和满足感官的欲望成为了目的,他们的行为便是低级、粗俗的。禁欲主义试图让人们理解,屈服于本能的欲望是软弱的、怯懦的。人们可以借助勇气和羞耻心、荣誉感来抵制本能的冲动,在孩子身上,则用长远的目标来抵制本能的懒惰和任性。
我们始终能够看到禁欲主义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人们总是教育孩子刻苦学习,用今天的艰苦来换取明天的成功,鼓励孩子自愿地去放弃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再比如那些不停工作的人,他们的收入已经足够维持基本的生存了,但他们还在努力着;还有街道上那些早晨四五点钟就摆起了饭摊、菜摊的人,他们也很想睡一个懒觉,也不想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走出家门,但是他们克制了自己的懒惰和畏惧。
适当的节制,对长远的人生是有好处的。我们在任何一个民族中,都会发现节制的行为。在贫穷和野蛮的民族那里也能发现普遍的节制。火地岛上的土著人,不管是谁,都要把自己的猎物分给邻居,而不能自己全部吃掉。如果你自己吃掉了,那么在你没有猎物的时候,邻居就不会把他们的猎物也分给你。19世纪中国贫穷的农村里,一直有忙时多吃,闲时少吃的习惯。一个放纵欲望的社会和国家,最终的结果都是人性腐败、恶劣,人与人之间互相欺诈,充满了戒备和争斗,而缺乏信任和温情。几乎所有的王朝和政府最后都是这样灭亡的。一个放纵食欲的人,会肥胖起来;一个放纵性欲的人,会患性病或者是出现生理功能失调;一个放纵话语的人,会招惹人们的反驳;一个放纵攻击性的人,会为自己引来敌人。但是在现代道德中,有人是反对禁欲主义,把禁欲看做是行为失常的。人们想在本能的实现中寻找一条通道,这条通道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也不危害一起生存着的其他的人。
禁欲主义者不可能完全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他们只能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这么做。一些严格的控制欲望的行为,可能会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一个温和谦逊的人,不为自己要求更多的东西,而只希望别人得到更多好的东西,却总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伦理学家包尔生说,为了克制自己的虚荣心和贪心,尝试一下禁欲主义,自愿地放弃一些你所拥有的财物,给意志一个机会,来体会一下自己抵抗欲望的力量,也是人生的一个很不错的实践。包尔生为此还专门讲述过一个如何用节制的道理,来让孩子感觉生活幸福的办法。下面就是他讲述的那个办法:
能够每天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能够想拥有多少就拥有多少的人,很快就会厌倦生活的。所以要学会不去期望按照你的愿望来安排生活,而去期望按照这些事物的存在规律来安排你的愿望。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实行正确、美好的教育,就要先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