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弃的女孩成为母亲之后

(2013-12-10 20:43:21)
标签:

两个饿死女孩

母亲乐燕

被父母遗弃

分类: 我的文章


 被遗弃的女孩成为母亲之后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父母给予的。

我们经常说,要感恩父母的孕育和抚养。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说,对于那些只是生下了孩子,却没有好好地养育他们,甚至伤害了他们幼弱生命的父母,也要憎恨他们。

南京市江宁区的乐燕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一对父母,他们的行为甚至都算不上是为人父母了,用一句难听的话来说,连那些尽心护子的禽兽都不如。

20136月,乐燕把两个女儿——25个月的李梦雪和13个月的李彤关在家里,只为她们留下四五天的食物,自己就去吸毒、玩游戏了,二十多天里,她回社区取走了两个孩子的低保费1600元,却没有回家看看她们。两个女儿就这样饿死在家中,她们被发现时已经成为了干尸、身上生满了蛆虫。

    看完了审判乐燕的录像,那两具干枯变黑、爬满了蛆虫的女孩尸体,让我涌下了眼泪,但是我特别地注意到,她们的亲生母亲乐燕却始终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这是一个没有感情、不会流泪的女人?

但是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她是一个生理行为基本正常的人。

她的问题应该是在心理、意识方面。

而心理、意识的形成,只有她的成长经历能够解释与说明。

乐燕的父母亲就是两个有问题的年青人,父亲乐建18岁时就与16岁的母亲刘玲未婚同居,生下乐燕以后,母亲刘玲嫌孩子拖累自己,就把她送给了爷爷乐淳抚养。这以后,这对父母就没有再对女儿尽过责任。由于乐燕长得不像乐家的人,爷爷与家族里的其他人,都怀疑她的血缘关系,也没有给予过她很多关爱。也由于没有户口,她上小学时已经12岁了,并且只上了一年多,就退学了。

没有亲生父母的养育、没有家庭的关爱、没有接受多少学校的教育,乐燕成为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她混迹在酒吧、网吧、夜店等场所,与男友李文斌同居时,她已经怀孕了,并且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一个从小没有得到过爱的人,怎么会去给别人爱?”在法庭上,乐燕这样为自己辩护,她的辩护也是她心里真实的疑问,因为她不仅不会去爱别人,也不知道做父母的基本职责,不知道通过辛勤的劳动去获得收入,不知道很多艰苦的付出要比吸毒、与男人睡觉、玩游戏更有意义与幸福。

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后,乐燕又回到了她习惯的生活:吸毒、同男人睡觉、玩游戏。一个熟悉她的吸毒者说:“她跟谁睡都行,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睡,我们都叫她‘公共汽车’。”这个同乐燕差不多年龄的男吸毒者,站在花坛的旁边,边吸着烟边谈论着乐燕。也许几年以后,他也会成为一个新生儿的父亲。

北京的夜晚,在地铁口、街头上,总有一些吸着烟,在寻找快乐与机会的年青人,他们看上去很像乐燕与上面这位男吸毒者。看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忧虑:

他们来自什么样的父母、家庭?

当他们身上没有了钱、饥肠辘辘的时候,会干什么?

他们以后会成为怎样的母亲、父亲?

在广州、深圳这些开放的城市,有着大批的打工者,他们把正在成长的孩子留在了农村老家或者带到了打工的城市,但他们却没有时间陪伴、关照孩子。很多孩子是在老人的身边或者电脑游戏中成长着。当他们成年以后,会拥有什么样的性生活、婚姻、家庭?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亲、怎样养育自己的孩子?

当年那个被父母、家庭、学校都遗弃了的女孩乐燕,在成为了母亲以后,又饿死了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并且没有难过的眼泪与悔恨。

她是一个应该受到憎恨的母亲。而她也有充足的理由憎恨她的父亲、母亲给予的她这样一个人生。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幼儿与母亲所形成的依附关系,是一生心理、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对于他们以后的心理与人际关系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以此预测孩子长大后的心理健康、社会情绪以及工作态度。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生命的早期与母亲(或照顾者)建立起相互的依附关系,终其一生,都将迷失于温暖、信任以及安全感的需要与缺陷中。埃里克森对此的研究是由于他自己幼年的经历,并且一直深感自己内心的安全需要与缺陷。他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出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3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他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对更好的父母”的儿子。

在人类绵延不断的生存中,有很多父母感人至深的养育,很多社会互助的美好行为,但是那些遗弃、冷漠、心灵麻木无知、追逐简单快乐的父母为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残疾甚至死亡也始终存在着。

它们让我们在对不幸者的同情中、在陪伴自己的孩子时都会深深地反思:

我们已经拥有了怎样的父母?他们的那些好的基因、品行我们怎样继承下来?他们的那些没有做好的事情,我们怎样去弥补与纠正?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尽职的父母、养育好自己的孩子?

物理学家海森柏认为,因果关系是推动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原理。

而人类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代代生命的因果关系,也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