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解读如何从词句角度解决《记承天寺夜游》

(2014-12-02 08:53:59)
标签:

情感

分类: 备课资料

如何从词句角度解决《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苏轼当下遭逢的一个时间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其可能包含的情感意义当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之事来激发。当灾难爆发之日渐远,当事人的伤痛一定会随之减弱吗?恐怕未必,更何况熟知这时依然处于看不到希望的贬谪生涯之中。这样,“元丰六年”可否解读为:回顾过去,苏轼寄闲黄州已有四度春秋;瞻望未来,赋闲之日依然绵延无尽。对于一个具有浓厚庙堂情节的人来说,这样的时间无疑是煎熬人的沸水,如何让人的心里宁静下来,安适得了?

   “十月十二日夜”:在有意无意之间透露出序属深秋、时近月半之类的信息,据此可否表明这暗寓素质魂牵梦萦的故国之思、故人之念。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实言无事可办、无处可游、无人可叙、无酒可品、无诗可赋之状,于是睡觉成为别无选择之举。作者以大有为之身而行此等一无可做的赋闲之事,其心中郁积之深、牢骚之盛足可想见。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貌似不辜负良辰美景之雅趣,但又何尝不在暗诉永夜难免之苦痛?

念无与为乐者

“欣然起行”确实有短暂的“为乐”期待,但终至于“念无与为乐者”,可见,月色再美,亦无法真正抚慰一颗远谪他乡的敏感心灵。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

一“遂”一“亦”的确道出了苏张二人“心有灵犀”。我们仔细想一下,此时此地,苏轼还有别的合适的去处吗?再联系张怀民当时同样的贬谪身份,我们是否可以推想,苏张二人的“心有灵犀”只是其表,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相依相怜乃至形影相吊才是其里。这是何等心酸的喟叹呀!

相与步于中庭

这一“步”字,是否恰恰暴露了苏张二人无处可去、无路可走的窘境?两人默默无闻地“相与步于中庭”,与其说是从容地受用着,不如说是无奈地彷徨着。苏张二人的焦虑之情源于绵延无尽的贬谪期限。苏张之“步”欲显轻盈反露心情之沉重,欲表闲逸反示内心的焦虑之强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几句摹状月色,自然高妙,看成千古卓绝之名句。就情感蕴含而言,着一“盖”字,表明原来如此,于恍然大悟之间流露出“发现”和“沉醉”的双重审美快感;先描绘“水中藻荇交横”的幻象,再说明实乃“竹柏影也”的真相,于心理状态的一波三折之间加强了主人公的喜悦感和沉醉感。孤立地看,以上分析可谓精当。然而,这就是素质此时此地的情感底色吗?月色固然美妙,也确实在刹那之间让苏轼陶然其间,但在人世之志藕断丝连、贬谪之日遥遥无期的人生困境之中,苏轼从自然界里求取的几许超然的欢欣不可能饱满,不可能持久,毋宁说这是一种装饰或手段,其深层旨归依然在于消解贬谪生涯里无边的失意与深重的焦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粗看起来,夜夜升明月,处处长竹柏,广袤时空尽归此时此地的两个闲人所有,可谓三生有幸。但是,反而观之,两个因贬谪而被迫沦为“闲人”的才俊,在人生大可作为之际竟至于一无所用,被活生生、孤零零地抛掷于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天地间,作者言辞表层的自许自得岂能掩盖其伏脉千里的自伤自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