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解读如何从词句角度解决《记承天寺夜游》
(2014-12-02 08:53:59)
标签:
情感 |
分类: 备课资料 |
如何从词句角度解决《记承天寺夜游》
念无与为乐者
“欣然起行”确实有短暂的“为乐”期待,但终至于“念无与为乐者”,可见,月色再美,亦无法真正抚慰一颗远谪他乡的敏感心灵。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遂”一“亦”的确道出了苏张二人“心有灵犀”。我们仔细想一下,此时此地,苏轼还有别的合适的去处吗?再联系张怀民当时同样的贬谪身份,我们是否可以推想,苏张二人的“心有灵犀”只是其表,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相依相怜乃至形影相吊才是其里。这是何等心酸的喟叹呀!
相与步于中庭
这一“步”字,是否恰恰暴露了苏张二人无处可去、无路可走的窘境?两人默默无闻地“相与步于中庭”,与其说是从容地受用着,不如说是无奈地彷徨着。苏张二人的焦虑之情源于绵延无尽的贬谪期限。苏张之“步”欲显轻盈反露心情之沉重,欲表闲逸反示内心的焦虑之强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几句摹状月色,自然高妙,看成千古卓绝之名句。就情感蕴含而言,着一“盖”字,表明原来如此,于恍然大悟之间流露出“发现”和“沉醉”的双重审美快感;先描绘“水中藻荇交横”的幻象,再说明实乃“竹柏影也”的真相,于心理状态的一波三折之间加强了主人公的喜悦感和沉醉感。孤立地看,以上分析可谓精当。然而,这就是素质此时此地的情感底色吗?月色固然美妙,也确实在刹那之间让苏轼陶然其间,但在人世之志藕断丝连、贬谪之日遥遥无期的人生困境之中,苏轼从自然界里求取的几许超然的欢欣不可能饱满,不可能持久,毋宁说这是一种装饰或手段,其深层旨归依然在于消解贬谪生涯里无边的失意与深重的焦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粗看起来,夜夜升明月,处处长竹柏,广袤时空尽归此时此地的两个闲人所有,可谓三生有幸。但是,反而观之,两个因贬谪而被迫沦为“闲人”的才俊,在人生大可作为之际竟至于一无所用,被活生生、孤零零地抛掷于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天地间,作者言辞表层的自许自得岂能掩盖其伏脉千里的自伤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