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岛:最后的百岁老人。

标签:
青岛麦岛百岁纱厂日本 |
分类: 纪实详拍 |
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与一位106岁的老人对话和交流。
据说,在麦岛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他是最年长高寿的一位老人;而在麦岛最后的十年巨变中,他是至今“老麦岛”最后时光中唯一健在的106岁的老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给这篇图文起了这样一个标题:【麦岛----最后的百岁老人】。
他,就是----于瑞雨,清朝垮台的前一年----1910年农历2月生人。
那泛黄褪色的黑白银盐,依然能够看出当年英俊青年的风貌;而现代数码的彩色影像,清晰的“年轮”里透着耄耋之上的红光气色。这是他----“最早年”与“最晚年”的“写真”组合。当我“操控”老人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突然十分感慨,真是应了那句台词: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啊!
为什么说是偶然的机会呢?就是我前一篇图文【麦岛:最后的时光记忆】描述的,那张“契约照片”的找寻过程中,麦岛派出所小蓝给我讲了一些麦岛的人文轶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是小蓝说道:“我楼上同学的爷爷现在106岁了......还会讲英文......”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关注......。
如果说“近仁者传之以仁”的话,那么----近寿者传之以寿,我更应该去拜访老人,沾沾“寿”气;何况古语说,“智者寿,仁者寿”呢----反之,那肯定是“寿者智,寿者仁”啊。与智者、仁者交流,一定是受益匪浅的好事。
“来客人啦!”——他的快60岁的小儿子,来到床前高声喊道,因为老人耳背。
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的老人,居然能够自己撩起被子,然后我记录下老人完全自主起床的连贯动作......
这时,我放下相机,才近距离地看到了老人的尊容----感觉就是八、九十岁的样子。特别是那并非刻意瞪大的双眼,不敢说炯炯有神,但绝对是透着很强生命力的那种目光。
趁着老人坐在床边醒醒神的那会儿,我用35mm镜头 f1.4 的大光圈,借着上午南边窗户的自然光,为老人拍下了第一张特写。
我的“采访”即将开始了,他的故事也即将开始了:
我很惊讶,老人居然可以自己走出卧室。腰板算直,背也不驼,两腿没有明显的颤抖。还有,这一段扶手,看出了他小儿子于中家的孝心和细心。
他从有扶手的走廊出来,继续走到会客室这一段,老人是自己行走的,没有用拐杖。然后,小心稳当地坐了下来。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GZjiciaNWHs66ngyCU7Qm8YyX2YGDB9nOuCibBmlIRtNU4VwjI2siatAib3lyS1TXbdQlTMoyKh78vgCQ/0?wx_fmt=jpeg
很有眼色的小蓝,礼貌地让老人喝水,我顺势拍下了这三张连续的照片。
可以看出,从看到小蓝手势的反应,到端起杯子喝水,再到放回茶杯,老人真是如同常人一样准确,只是动作稍微慢一点而已。
你还可以看到,三脚架上的小相机,我用视频开始并记录了整个访谈的全过程。
为了提高效率和方便老人,我也是做了功课的,提前用A4打印纸写下了所有想到的提问,当然是很大的字体。这是①:您的爷爷、父亲......?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GZjiciaNWHs66ngyCU7Qm8Yy5Wk9Vlibyy3icaZ5ML7Dg3D0iaicdiavqFWOlUDdsmWCttcXDLwxXbT2HWw/0?wx_fmt=jpeg
老人一笔一划地写着,没有打顿儿。当我发现老人在纸上书写困难时,就改用了白板。
他写下了爷爷的名字:于兆芳。
----“我爷爷是财主,当时家里挺有钱的......”
我估算了一下,他的爷爷当财主的时候,大约是清朝光绪初年。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EkK3IF7rBItwHh1kXUr1OnMoP36Mhey5EIOXtYXJC6qwPCEbjXQZjyic5ejgibqb3diaqpQs4PLjaUQ/0?wx_fmt=jpeg
老人告诉我,他父亲叫于春常,因为抽大烟,家业开始衰败......但是活了80多岁。
我回来赶紧上网,度娘说:清朝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是31岁,民国的人均寿命是35岁......。
哇!80多岁,这可是接近3倍于清朝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啊。这一定是一个有着高寿遗传基因的家族啊。
小蓝对我说,600年前祖上迁徙的时候,一路饥寒交迫,一路天灾瘟疫,一路爬山涉水,一路颠沛流离,倒在路上连尸骨都没有留下的不知道有多少,抵达这片荒蛮海滩上建村立户的祖先,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吧。----我看,可能真的有点儿道理呢。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GZjiciaNWHs66ngyCU7Qm8YyAKknR01kXOEfI5x89kibHUvic01VyPyzRRdqGWhW25FDb2kweaB3pt6A/0?wx_fmt=jpeg
于姓在麦岛是大姓之一,于氏家族辈分的排序:朋乃兆春瑞中国(奎)九点开。
可以看出,老人的爷爷是“兆”字辈,老人的父亲是“春”字辈,老人自己是“瑞”字辈。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EkK3IF7rBItwHh1kXUr1On2XUNJtOnuQytwibpjxdjWNsYuNWGXiazaUamicrEOHebpmzWNgGqHPlhw/0?wx_fmt=jpeg
老人最后写下了自己的姓名:于瑞雨。好吉利的名字呀----瑞雪兆丰年......,雨露滋润禾苗壮......。
这是老人珍藏的照片。我问他具体的年份,他说记不得了。但是,看照片的模样,好像是20多岁、30岁的样子。后来,他的小儿媳妇说是“26岁”----她是早年听老人说的。
照片大约有6吋左右,装帧应该说是很考究的,尽管四角已经磨损,但是那椭圆形的压花和照相馆的LOGO,至今看起来还是十分精美的。
说实在的,那个年代能够照个相片的,应该是城里比较有钱的人家;而能够照的起这样“豪华”装帧的照片,说明老人的父辈虽然衰败了,但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LOGO图案很有意思,让我意外地看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商业广告“创意”。上部:一颗大星星光芒四射,周围15颗小星星;下部:地球仪,还显示了大洋与陆地。不知道店主当时设计这个LOGO的寓意是什么。
外边一圈是文字,还是繁体艺术字呢。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辨认稍微难一些。“翻译”如下:
“明星照相馆
其中“明”和“岛”如果单独拿出来认的话,还真不好说一下子能认出来。
这张照片还说明,紧靠青岛最繁华的中山路东边的高密路,当年也是很热闹的,居然还开了一家照相馆。我很想知道,这家照相馆在高密路的哪一个位置上?什么时候消失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GZjiciaNWHs66ngyCU7Qm8Yy2ibrAzK8Gm9bQKdgk7LlNq7JzJTsicQEIm3KqWnoxIMNDecAD2zHXTiaA/0?wx_fmt=jpeg
从回答提问和书写可以看出,老人的头脑反应和记忆是清晰地。用现代语言来说,这是一位很有生活质量的百岁老人。
我和他继续对话,聊天......:
https://mmbiz.qlogo.cn/mmbiz/zibV8p8XgvKGZjiciaNWHs66ngyCU7Qm8YyIXuXNjRZSGFibEE8KUhMZORU1uLEZ81WDibnKqqKvYKianHTDb4AO37NQ/0?wx_fmt=jpeg
9岁那年,也就是1919年,他开始上小学。5年后,小学毕业,也就是15岁,因家境越来越不好,无法继续读书,经人介绍,到沧口的钟渊纱厂工作,那是一家日本人开办的纺织企业。
这里多说几句我做的作业: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由于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所以,远离欧洲大陆的这块尚处于幼年的城市,成了一战在中国境内唯一的战场。9月2日,日本3万军队在山东龙口登陆,向青岛开进。9月18日,日本第二批部队自崂山仰口抢滩,与第一批由龙口登陆的部队会合,切断了青岛德国人的退路,11月7日德国人战败投降,11月16日,日军攫取了青岛。
日本侵占青岛后,其投资重点放在了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纺织工业上,这是一战之后在世界纺织史上史无前例的经济侵略,当时重点城市第一是上海,第二就是青岛,仅在青岛一下子就建了8、9个纱厂。
我查找了有关资料:这个钟渊纱厂于1921年春圈地建厂,占地178.8万平方米。开工后年产面纱7万件,棉布648万匹。这是钟渊纱厂的地理位置,紧靠胶州湾,照片下部中间,也就是靠近四流中路的“流”字,就是钟渊纱厂。两侧分别是宝来纱厂和同兴纱厂。
上面是当年纱厂办公楼的老照片。
这是我拍的这幢楼现在的照片。今天,这一片已经作为文物和工业遗产被保留了下来。
这里是曾经钟渊纱厂,于瑞雨第一份工作的地方;这里也是解放后的国棉六厂,郝建秀工作法创立的地方。不知道我拍的上面两张照片----纱厂车间和厂房废墟立面,是否有过于瑞雨和郝建秀的身影呢?尽管后来,一个是最底层的普通人,一个是最高层的领导人之一,但是毕竟都曾经是这个工厂的工人嘛。
话题扯远了,再回过头来继续说:
老人告诉我,就在他进厂后不久,一场工人大罢工运动发生了。他说,双方对抗的很厉害,作为刚刚走出家门且未成年的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他感到非常害怕。
是的,在少年走向青年的路上,于瑞雨其实干的就是“童工”啊。这就是当年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我推算了一下,他正好赶上了1925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罢工风潮,上面的照片资料,记载了青岛纺织工人有过3次大的罢工运动,即1925年、1929年和1936年。
当时,许多人逃离了工厂,年轻又有文化的他,经过朋友的介绍,来到了青岛市里一家德国人的咖啡店,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是年,他才16岁。
(故事未完,敬请待续)
如果您需要更加清楚地查看图片,可以点击图片,前后翻看,如同看幻灯片一样;
如果您有微信,可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更方便您的浏览、阅读和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