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跨了两个年度的拍摄项目。前面已经在此博客中发了3篇。而今天这一篇,是这项拍摄计划中的最后一篇,纪实了这个老建筑修缮完工的现况,采取了前后对比的形式。共有四个部分。
(一)
这栋建筑是“海军医院”两栋主要建筑之一,南北走向,西边紧靠长江,呈长方形,长七十多米,宽十多米。南边是一条外走廊。
前面发过的“南京长江边上的“民国海军总医院”(1)(2)(3)。”,分别记录了(1)“民国海军医院”的最后时光,(2)这个原址上的拆迁景况,(3)“民国海军医院”两栋主要建筑加固修缮中的情况。
8月1日上午,是我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拍摄,工程正在扫尾。你看上图,这是这个老建筑的重要“看点”之一---外走廊以及大门前面的“罗马柱”。
这是8月1日从北向南拍摄的,老建筑已经修复完工,道路和绿化正在进行之中。照片右侧是观光道路和长江。
这是6月12日从北向南拍摄的,当时修缮工程的主体已经完成。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次修缮,除了“屋顶”原汁原味地保留,并且用脚手架高密度地完整地支撑起来,其它的墙体、门窗等等全部拆除了。这也说明,当时屋顶的木料质量上乘啊!
再看看它原来的面貌,这是2013年12月19日从上面同样角度拍摄的。冬季落叶,一片破败的景象。
这是8月1日从南向北拍摄的场景,工程扫尾时分。
这是6月12日同上角度拍摄的场景。
这是5月9日从南向北拍摄的场景。
这是2013年12月4日从上面同样角度拍摄的近景。可以看出,有气无力的冬日阳光透过树枝和枯叶,撒在瓦上、走廊上、地面上,一位居民缓慢地行走,整个的环境和氛围显得凋零、破落,这是该建筑在长达83年使用期之后,即将变为展示文物之前的真实写照。当时,也是我第二次到这里拍摄,并萌生了追踪拍摄的念头。
这是8月1日站在原来的长江堤坝、现在的滨江风光带步行道上,从南向北拍摄的场景。可以看出,为了16天之后的南京青奥会,扫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还是上面的角度,只是把工程的时间倒回至5月9日。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脚手架支撑整个屋顶的全貌。照片左边是长江,远处是长江大桥。
这张照片与上面是同一个拍摄方向。这是今年1月20日我第三次来这里拍摄,当时说通了这南边一栋楼房的看门人,才留下了这张俯拍的照片。幸亏是冬季,没有树叶遮挡。左边是长江。
这是8月1日从北向南拍下的,老建筑完全出新。幸亏这树是刚刚栽上,树叶还没有来得及遮挡。照片右边是观光步行道和长江。
这张照片同上面的角度。老建筑改造工程的主体已经完成了。另外可以看清楚,原来的长江堤坝正在加宽改造成滨江风光带的观光路。6月2日拍摄。
这张照片是5月9日拍摄的,老建筑正在被脚手架支撑着。当时堤坝还没有改造,堤坝边上还有这棵树呢。
而去年12月的照片,可以看到这里原来的全貌:老建筑以及它前面有白墙的附属建筑,长江堤坝,码头以及停泊的船只。
上下图,局部的对照和对比:外走廊的顶部,屋檐以及立柱。

上下图,局部的对照和对比:外走廊的栏杆和立柱。
上图这是正在搬迁时我拍下的场景:外走廊栏杆的立柱大多破损,墙上“已搬”的红色印记说明了一切。栏杆上“排列”整齐的瓶瓶罐罐,正在接受我的镜头的“检阅”。它们好像在说:“哎!居家过日子,谁离的了这油盐酱醋呢?难怪主人临走时有些恋恋不舍,你看,费事巴拉地把我们摆放在这里……”。
我想,应该是这家主人对老宅的恋恋不舍吧。
(二)
其实,当时是我的世交和发小LDS告诉我的,并且带我第一次到这里拍摄,只是想记录一下这个“民国海军医院”的现状而已。
后来才知道,这里因为列入了下关滨江风光带工程,而即将对这个原属于724所的小区进行拆迁;然后又得知,这里属于“民国建筑”的文物保护,马上要进行加固修缮工程。因此,我的拍摄计划就随之不断地增加和延伸。
估计是今年8月的“南京青奥会”的原因,整个滨江风光带建设和这个文物加固修缮工程,都大大地提速了。“民国海军医院”最终在8月展示了它的新容貌。而我,最终才有了这些照片和写下了这4篇博客图文。
也就是最后这次8月1日的拍摄,我不小心扭伤了右脚。庆幸的是正好完成了这个计划,但也使我留下了难忘的教训。
下面这一部分记录的是,这个“海军医院”院落北边的另一座老建筑。它原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落,在这个大院子的北边,西边是长江,东边是老江口(看看下面的谷歌地图截图就清楚了)。这是8月1日拍下的现况。我们还是采取照片回放的方式,来看看它的变化过程。
从6月2日的照片看,这个小院子原来的大门及左右门房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院子里的老建筑主体已经修缮完成。
再往前追寻,这上下图都是5月份的情景。脚手架支撑着屋顶,其它部分都已经拆光了。
而在去年以前,紧靠大门门房的这栋建筑不是原来的民国建筑,而是后来利用空隙加建的宿舍(对照上图就可以看明白了),而它的后面,才是下图中的“海军医院”的老病房。
去年,当我来这里拍摄的时候,正值“腌肉”时节,竹竿上挂了不少刚刚腌制的香肠。尽管知道快要搬迁了,但是,你看,这每家每户还在过着日子呢。
已经完成加固修缮的老建筑。8月1日拍摄。
可以看出,这个老建筑的平面是U字型的。6月2日拍摄。
这是当时动员搬迁时的情景。正面局部。
上下图显示老建筑U字型的西侧的现况和去年的景况。
上下图对比这建筑的外走廊木柱。
上下图显示老建筑U字型的东侧的现况和去年的景况。

这上下图是谷歌地图上两次不同时间的截图。上面的是前天(9月25日)我做的截图,标注增加了:“这里建了一座桥”和“原小区的住宅建筑全部拆除”。下面的是5月1日我做的截图,明显地可以看到除了两座老建筑外,整个小区里拥挤的住宅楼和平房;还可以看到老江口的水面上停泊许多船只。
从上空俯视,可以看出,这“海军医院”西边是长江,东边是老江口至长江交汇处,当年选址在这狭长、呈半岛状的位置上,还是很有眼光的。
这两张图还说明,谷歌地图更换的比较快,可能是为了适应中国大拆大建带来的地貌变化的特点。只是上图在卫星拍摄时的能见度不太好,清晰度不如下图。
(三)
这里已经不属于“海军医院”的地块,但是滨江风光带把“海军医院”的两座建筑纳入其中后,一条游览路线需要在老江口建设这座桥来连通,因此,我就把这一部分的照片单列出来。
这上图是8月1日拍摄的。图的右边,一道围墙的外边就是老江口,也就是原来“海军医院”的东界。
上图是8月1日拍摄的,显示围墙外边的老江口的入江口,远处是南京长江大桥。而下图是去年冬季拍摄的,尽管是枯水期,还停泊了不少船只。
这上面一张和下面两张照片,反映了在老江口河道上修建了一座桥的前后景况。上图是现在已经建好的桥;下两张是原来河道截流后准备建桥的景况。

(四)
在大拆大建的时代,值得记录的东西很多。对于纪实摄影人,我们周边的“战机”稍纵即逝,无需远足寻找“战场”。
特别是我的现状---既要陪伴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聊补从军40多年的缺憾;又喜欢摆弄照相机,记录点儿什么。这样陪陪老人,拍拍身边故事,对我算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拆迁是这段历史时期的常态。当6月12日我又一次到这里拍摄的时候,发现除了两栋民国老建筑外,仅剩这栋平房还在坚守着,而其它建筑全部夷为平地。
而且,这墙上写满了的醒目大字。
然后我找到了5月9日拍摄的这张照片,当时墙上还没有写上标语。这位老人是坚持到最后的一户,关于他的故事,我在5月23日的博客中有介绍。
其实哪有什么预见性啊,完全是碰巧啦。
站在这里向北眺望,远处是南京长江大桥。当年的“海军医院”以及周边,已经变成了滨江风光带。
站在这里向南眺望,远处的大烟囱是老下关电厂。而这条滨江风光带一直延伸到河西以及奥体新城以南,确实壮观。
这两座民国老建筑的保留,并且加固修缮,已经成为滨江风光带游览路线上的“景点”。在刚刚铺设的游览路线的拐弯处,临时围墙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2014-激情青奥会,相约新南京”;它也可能暗示和解读了这“滨江风光带”,以及修缮两座“海军医院”老建筑的缘由吧。
记录我们的这座城市,记录我们的身边变化,就可能记录了一个故事,就可能记录了一段历史。
如果说这些照片还有点儿意思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记录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尽管图片的质量不高、构图不佳……可能单独拿出其中的某一张照片,并没有什么价值…...。
如果您有微信,还可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阅读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更多图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