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

(2014-08-29 18:18:11)
标签:

杂谈

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网

稿件

观象台

分类: 情感纪事
        在今年3月的一天,我照常打开博客,突然发现在“留言”里有这样一条:"你好,我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编辑,最近正在准备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气象站的报道,梳理近代气象观测的开端。看到你的帖子,想约你的青岛观象台片子。可以开稿费,请联系我QQ......"。
        原来他们是在我的2012年11月6日的博客---“102岁的德国老建筑--青岛观象台”中,找到我的。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上面就是那篇博客的截图,以及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bb6ca2010132bj.html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这是我的博客留言栏里,国家地理杂志社编辑2014-3-7的留言截图。

        我感到很突然,很惊讶。怎么可能呢?
        我按照编辑的要求,发去了小样;经过他们筛选,确定选用我的4张图片。
        我赶紧去找这4张照片的RAW,幸亏LIGHTROOM的按时间归档的功能,使我很快找到了这几张2012年拍摄的RAW。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啊,我根本不懂怎么弄,还是朋友帮忙,按照杂志的规格,从这4张RAW中制作了原图,发给了编辑。
        我后来才知道,因为国家地理杂志有一个专题,是近代气象观测的,涉及到3个观象台的图片:一是1872年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二是1898年的青岛观象台,三是1928年的南京北极阁气象台,我是被他们在博客中找到的,也是被联系最晚的,因此,他们要的很急。
        我发去照片后不久,就接到了通知,我的4张照片刊登在2014年第4期【中国国家地理】的“中华遗产”上,这个专题还上了三个封面标题之一:“百年气象台”。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上图是杂志上该专题其中一页的编者按:“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百余年的历史,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科学数据,还有不少美轮美奂的建筑遗存,这里为其中的两处,分别为青岛气象台和南京北极阁气象台。”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上图是我的前3张照片,展示了建筑内的景况:第一张是进大门就能看到的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石材为墨绿色,如果是当地的石材,那可能是“崂山绿石”吧,雕刻的十分精美;第二张显示102年前的石楼梯,严丝合缝,至今还在接受着上上下下的人们;第三张可以看出当年的木质窗户和铜制插销还在使用,可以看到那厚厚的石头墙体,还有窗外那红瓦绿树蓝天大海的美景。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这是用我的第四张照片,反映了建筑的外观,俨然是一座石砌的古堡,真是符合杂志这一页顶部标题所描述的---“那些美轮美奂的气象台”。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上面是我的4张照片在这一页上的文字说明。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上图是这一期杂志的封面。编辑很真诚,专门赠送了两本给我。
        我后来在杂志上看到,这个专题中,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除了历史照片外,只用了1张现在拍摄的照片;南京北极阁气象台用了2张照片;而我居然被用了4张照片。

        作为职业军人退休后的我,为弥补40余年之缺憾,回到了父母身边,送走了99岁父亲后,又陪伴母亲。虽然喜欢摆弄照相机,但没有时间参加老年摄影班,更不可能到外地采风游拍,只是利用间隙,拿最简单的一机一镜,去发现和记录身边的变化和故事。
        不经意间,几年下来,在博客上也发了380多篇图文。目的很简单,仅仅是与博友的分享和自己的回望,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去投稿,更没有敢去想我的照片能上【中国国家地理】。
        这应该说是个例外,要感谢编辑“大海捞针”的敬业精神,也算是我的“运气”。
        但是,在写下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之后,我还是有一点点感受的:
        1、每个摄影人的情况不同,关键要有一种“坚守”的精神,即坚守在本土的阵地上,认真地去拍,拍好那些你能拍的东西
        2、我至今没有学过数码后期,一直用随机附带的LIGHTROOM,解开RAW格式,然后再简单地拉一拉曲线,调一调色调而已,原汁原味的东西可能更符合摄影的初衷
        3、一定用RAW格式拍摄,确保原片质量,这样就能够满足一旦后期使用的需求;
        4、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存储在可靠的硬盘上,并双备份,一旦需要,确保能够找到(万一哪一天,【美国国家地理】要你的照片呢?!)。
        如果只有你一人,拍下了拉登被击毙的瞬间,毫无疑问,你一定是当年世界最高的摄影奖项获得者,并且像布列松的那些决定性瞬间的大片一样,永世传唱。哪怕是手机拍的,哪怕是聚焦不实,那怕是构图欠佳……。

我的图片是怎样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        前两天,我的博客图文“甲午初夏,探访民国海军部”,又被【中国国家地理网】发稿(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3fbea8d36c9a00.htm ),也是没有想到的事情。其实,比我优秀的博友摄友多的去了,真的。
        
        我在博客“个人简介”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对我来说:
        摄影是一种生活,
        摄影是一种态度,
        摄影是一种生活态度。
        用真实去释放快门帘幕,
        用真诚去诠释镜头画面...…。


如果您有微信,还可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阅读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更多图文。
独具“书卷气”的明清古建筑群:南京湖熟“杨柳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