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边上的“民国海军总医院”。

标签:
南京下关民国海军医院dp2/3m |
分类: 建筑实拍 |
南京下关沿江地区,正在打造滨江风光带。许多老房子在拆迁的尘烟中应声倒下,但有的也列入了文物保护,龙江路30号院落中的“民国海军总医院建筑群”就是其中之一。去冬今春,我三次来到这里…...

南京曾经是民国首都,留下了许多民国海军的印记。从中山码头,一直到笆斗山、乌龙山的长江沿岸,当时有不少海军军港、医院、仓库、油库等建筑。民国海军部就在中山北路上,临近下关江边,便于指挥长江上的军舰。遗憾的是,当年江边的这些海军建筑群,如今所剩无几。

民国海军总医院建成于1930年。原来有住院部、办公房、停尸房、门房、瞭望塔等建筑。1949年以后,这个院落曾经是海军某医院,后来是海校,文革后至今是724研究所的宿舍区。现在院内仅存两栋主要建筑;另外一栋二层小楼和瞭望塔被划出一个小院落,现仍由部队使用。





这是在这个院子紧靠老江口的围墙上拍摄的。图片显示老江口连通长江的景况,去年11月枯水期了,船都搁浅了。远处是南京长江大桥。附一张谷歌的截图:

我在谷歌地图中做了标记,这张截图中,下面标记的“一栋病房”是我博客中的“内科病房”,你看,俯视中可以感受到当年十分漂亮;截图中上面的“另一处病房”就是我博客中的“外科病房”;而“海军总医院”唯一的二层楼房,就在老江口和长江交汇处的三角地,现在不属于724所的宿舍小区,因此无法进去拍摄。
P8:
再回过头来从近处看看这栋建筑:巨大的法桐遮掩着外走廊,破落衰败,岁月痕迹;树龄道出了房龄,80多岁了,不容易。
P9:
再仔细看看局部:正门罗马柱上沿的横框上,还有文革的痕迹,从隐约可见的前三个半字来判断,这油漆标语可能是:“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
P10:
这生活中的瓶瓶罐罐,不知道被谁整齐的摆放在这条外走廊的罗马风格的栏杆上。栏杆与之相连接的支撑石柱的间隔宽度,正好是一间病房的开间。虽然眼下这栏杆已经残缺不全,但是当年欧式格调的奢华韵味依稀犹存。
P11:
再看看这走廊的石柱,上部菱形的雕花清晰可见;石柱顶部的木饰,能够想象出当年十分精美;走廊的天花板全是木板,房檐是木条围绕。可以说,这在当年也算是十分考究的了。
P12:
木门框用料厚实;老式的电源闸刀和保险丝配电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P13:
从已经搬迁后的情景看,这里改作为住宅宿舍后,私自搭建、改建,使得这老建筑面目全非。
P14:
这是“内科病房”的背面,也是临江的一面,搬迁后一片狼藉。
P15:
这是“民国海军总医院”的另外一栋主要建筑,据说当年是外科病房。它位于“内科病房”的北边100米左右,由于拍摄纵深受限,我只好拍了4张接片来显示其正面的主要部分。
P16:
从布局上可以判断,这是“外科病房”独立小院子的大门和门房,里面后来建了平顶房,正好挡住了“外科病房”的正面。去年底我拍摄时,这里还没有搬迁完。
P17:
现在要想进入“外科病房”,只能从这横幅标语下的通道走进去。这里后来也是作为住宅使用,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窗框已经拆除,住户正在搬迁。
P18:
这是从东南面拍摄的“外科病房”的正面,高大的屋顶很有气势,违建的小厨房实在障眼。
P19: 这是U字形“外科病房”的西厢房。
P20:
外走廊与“内科病房”相似,不同的是,走廊的柱子是木头的。
P21:
这是走廊的东半部分,搭建的红砖小厨房后面是东厢房。
P22:
当年的窗台和窗外框还是很讲究的;脱落的墙皮,露出了青砖。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体是砖木结构。
P23:
这是从东向西拍摄的“外科病房”过道,水磨石地面不知道在这80多年里走过了多少足迹,高高的木质内门还坚固在用。
P24:
这是过道北边的房间,可以看出是套间。
P25:
这是“外科病房”的东面,上部木板的山墙以及下部坡面的红瓦,造型和前面的“内科病房”相似。从这里向东不到10米,就是老江口的河道。这图片右边露出青瓦的屋顶,就是当年“海军总医院”的另外一栋建筑,是这片建筑群里唯一的一座二层楼,后来划出成为一个独立的小院落,现由部队使用。


















(续篇请等待)
前一篇:南京下关滨江黄昏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