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凉山通道施工纪实(城西干道、虎踞北路)。

标签:
清凉山城西干道虎踞北路清凉山通道dp2m |
分类: 纪实详拍 |
↓P1:建成后的清凉山通道。(2104-1-9由南向北拍摄)

↓P2:刚刚开工的时候。接片,可点击原图阅片。(2013-7-7由北向南拍摄)

↓P3:工程有了一些进展的时候。接片,可点击原图阅片。(2013-9-15由北向南拍摄)

↓P4:通道主体已经连通。接片,可点击原图阅片。(2013-11-25由北向南拍摄)

↓P5:通道建成通车。但是道路东侧的地下隧道还有部分没有通行。(2014-1-9由北向南拍摄)
↓P6:7月雨季,施工开始了。远处是中海的凤凰熙岸楼盘,近处右边是清凉山小学,左侧山体后面是移动大楼。
↓P7:这是第一个钢筋混凝土墩桩,是从东向西施工浇灌的。

↓P8:为了不中断交通,搭建了临时的车辆通道。

↓P9:对照上图,可见工程的进展。由北向南拍摄。

↓P10:对照上图,完工后的清凉山通道。由北向南拍摄。


↓P8:为了不中断交通,搭建了临时的车辆通道。

↓P9:对照上图,可见工程的进展。由北向南拍摄。

↓P10:对照上图,完工后的清凉山通道。由北向南拍摄。

↓P11:对照上图,工程刚刚展开,工程施工队伍的临时住房。由北向南拍摄。

↓P12:时代的烙印。清凉山西侧断层边的工地。

↓P13:东清凉山西侧的隧道工程,隧道上面就是清凉山通道的工程。由南向北拍摄。

↓P14:隧道工程,以及东清凉山西侧的军粮站和加油站。图片左上是西清凉山脚下的清凉山小学。由南向北拍摄。

↓P15:对照上图,被劈开的东西清凉山,采用这个通道,又重新连接了起来。当然,通道的顶部会种植许多树木,使植被也连接起来。由南向北拍摄。

↓P16:这是东清凉山西侧,施工初期的景况。由北向南拍摄。

↓P17:这是西清凉山东侧,施工初期的景况。由北向南拍摄。

↓P18:这是原来的城西干道(大名叫虎踞北路)的路面,左右两侧就是被劈开的清凉山。由北向南拍摄。

↓P19:盛夏季节,工地上的一位工人好像在搬家。

↓P20:11月25日的现场,工程主体基本完成。由北向南拍摄。


↓P25:这是河海大学到国防园的地下通道,替代了原来是一个过街天桥。由南向北拍摄。

↓P26:公交车站不仅有了新面貌,而且还建有免费的wifi,等车的人们可以冲浪了。

↓P27:透过保洁工人辛劳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公交系统在提示车辆到达本站的时间。还有,今年的南京青奥会…...

人类社会总是在前进的。记录今天美好的同时,总想再说几句欲言未尽话:
人有血脉,山有龙脉。把切断的“脉”再恢复起来,从外观上看是不错,但是,这40多年的生态破坏恐怕短时间难以恢复。如同这30年的污染造成了今天的雾霾,连专家都说需要几十年才能治理好?!
“我们绝不会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听起来好像就在昨天;怎么突然今天老百姓就生活在重度污染甚至爆表的环境中了呢?!
当今天---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恢复湿地、恢复草原…...等等等等,又被官员们作为今天的政绩的时候,我们纠正失误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儿太大了呢?!
不起眼的这些照片,我花费了4次才拍摄完成(2013年的7月7日、9月15日、11月25日、2014年的1月9日),又是跨了年度。
没有风光大片,没有精美构图,更没有特别的色调和光影;这些不经意之中的碎片,就是普普通通的记录,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然而,我试想,留给人们的不仅是这些照片,可能还留给人们一点儿思考……
附录有关资料:
(维基百科)清凉山是中国南京城西部的一片丘陵山岗,海拔63米多,山势椭圆,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最初名为石头山。宋代以前,该山西面的悬岩峭壁紧逼长江,山下南侧是当时的水陆码头,渡江南来的旅客登岸后首先入目的便是这座石头山。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国,在此埋金以镇“王气”,并筑金陵邑。孙权在此修建石头城,成为江防要塞。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山中兴建避暑行宫,后改清凉寺,辟为清凉道场,从此改名清凉山,成为金陵名胜之一。1961年辟为公园。文革中遭到破坏。1970年代末,开辟城西干道(后定名为虎踞路)时,为降低路面高度,挖掘山体,切断了清凉山,道路以东部分恢复为清凉山公园,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还阳井、崇正书院、翠微亭、驻马坡(相传诸葛亮在此留下“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名言)等古迹。清凉寺旧藏“三绝”,即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道路以西清凉山西部的石头城(包括其南北的悬崖峭壁和一段明代城墙)被分割开来。2007年,市政协委员于化亭建议,把石头城和清凉山再连接起来,成为南京城西一个完整的的旅游景点,这一段虎踞路则改建为隧道,也可根除虎踞路两侧的山体滑坡隐患。
后一篇:钟山冬韵之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