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空皆地,等子比空——21世纪的计目制围棋规则

(2012-02-27 19:44:01)
标签:

等子比空

目多为赢

科学计目

子空皆地,等子比空——21世纪的计目制围棋规则

本文向读者朋友介绍“子空皆地,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科学计目法(共八个分规则可供选用),可以有理由相信,科学计目法必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通用的计目制围棋规则。

20世纪的计目制围棋规则,如日本、韩国的计目制规则及美国围棋规则的计目法,都是“惟围空是地,子占点非地”的围棋规则;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笔者创作并在互联网络上发表了“子空皆点,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计目制围棋规则。可以有把握地认为,“子空皆地”是关于地的概念的真理,真理具惟一性,“惟空是地”是谬误。笔者坚定地相信,真理一定能战胜谬误!

围棋文化——源自中国,经过日本,回到中国,走向世界。

围棋,发祥于中国。从尧造围棋到清末民初,凡四千年,中国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围棋都是“活子多胜”的围棋(活子多胜,即以生存棋子为目的)。大约一千年前唐朝时,中国围棋活子多胜的数路法通过日本遣唐使传到日本。不知始于何时,日本棋人将唐代数路法“活子多胜”的实质误解为“地多为胜”,取消了数空时扣除眼位的规定,将“活子多胜”的数路法改变为“围地多胜”的计目法。于是,日本人歪打正着,幸运地创造了“地多为胜”的围棋,但不可避免地附加上“惟目是地”(子占非地)的错误概念。

我国宋朝,沿用唐代数路法。数路就是数活子——回填做棋后,在确认盘内两方活子数量为相等时,数一数在各自的围空中还能够生存多少个棋子。最终能够生存棋子的空点叫做路点(简称为“路”),必须保留的眼位是棋子的气而不是活子,所以数路不等同于数空。数路,要从围空中扣除必须保留的眼位。唐代数路法是“活子多胜”的算法,唐宋两朝约500年,我国都是采用活子多胜的数路法。

到了明朝,我国棋人用还棋头数子法取代了唐代数路法。从明朝越清朝直至中华民国初年,也是大约500年,我国采用还棋头数子法。还棋头数子法在数子前先要数棋块还棋头——数一数各方棋子的块数(其实是数各方眼位的数量),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出来n块棋(即多出来2n个眼位),则每多1块棋就应还给另一方1个子。不难看出,明朝数子法与唐朝数路法,这两者都尊重“眼位非子”这个客观真理和事实,还棋头等价于扣眼位。明清围棋与唐宋围棋,一脉相承,其真谛同是“活子多胜”,其做棋计算之依据皆是“子路皆子,眼位非子”。

中华民国初年,在段祺瑞执政的时候,日本棋人来华交流棋艺。日本“围地多胜”的计目法规则与中国“活子多胜”的还棋头数子法规则不能相容,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碰撞。由于中国的国手技不如人,又讲不清为什么要还棋头,于是就以低手身份向日本高手学习了日本计目法规则。不久后,又改回用惯了的数子法,但为了取得与日本计目法一致的结果,取消了还棋头。从此,我国历史悠久的“活子多胜”传统围棋被湮没了,被“地多为胜”的围棋所取代。

来源于唐宋围棋的日本计目法与来源于明清围棋的中国数子法,两者在计算胜负时会出现差异,其中最常见的差异是在先下的黑方收后时有1点之差。可以有理由认为,这1点之差的来源正是明清还棋头数子法与唐宋扣眼位数空法两者间的1子之差。2008世界首届智力运动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历史赋予中国棋界的一次统一围棋规则的良机。中国棋院为消除这个“1点之差”,向日本棋界作出让步,为了取得与日本计目法一致的结果,对中国数子法加以修正,加写了“先下的黑方收后时要贴1点”这样一条规则。但是,2008世界智运会围棋规则未能取得成功,在首届智运会之后,日本、韩国及欧美各国仍采用各自原有的规则,即便在中国,中国棋院自己举办的重大赛事也不再使用它了。

笔者认为,为实现今天地多为胜诸多围棋规则的统一,必须要识大体、抓根本、得要领、全兼容。具体说就是,必须统一“地”的概念,承认361个枰点永远都是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兼容子空合计的数子法(此为基本算法)与等子比空的计目法(此为简便算法);必须坚持以实战来解决分歧的棋道原则。

中国棋院编写的2008世界智运会围棋规则,坚持了“子空皆地”与“实战解决”,是合理的可用的好规则。但是它完全不具兼容性,难以在智运会结束后继续被其它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具体说就是,它独尊基本的“子空合计”数子法,排斥简便的“回填死子”计目法(而计目法被世界围棋联盟的六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所熟悉所喜爱);它只有“黑收后贴1点”这惟一的选项,没有“黑收后不贴点”的选项(这使它在中国国内遭到强烈反对)。

在这样的认识下,笔者从2000年至今,曾多次发表过计枰点围棋规则的不同版本。计枰点围棋规则是全兼容的围棋规则,兼容了基本的数子法与简便的计目法;兼容了“黑收后贴1点”(艺术版)与“黑收后不贴点”(律法版)两种规则。计枰点围棋规则之计目法是科学计目法,这是对日本“惟目是地”计目法所做的脱胎换骨的改造,它向全世界传播“子空皆地,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这科学计目的真理。

在“子空皆地,等子比空”这科学计目的原理下,需要一部大规则来包容各种不同的计目制规则。这部大规则包含了八个分规则,它们是:

1、棋手拥有实着(着子于盘内)与放弃的自由和权利(轮走方不下实着时,可放弃着手,无虚着也不交1子给对方当做俘虏)

1-1、无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

1-2、无虚着可放弃的律法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不贴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2、棋手拥有实着(着子于盘内)、虚着(着子于盘外)与放弃的自由和权利(轮走方不下实着时,可下虚着或放弃着手);实着与虚着都是着子的棋着

2-1、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着子的棋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

2-2、可虚着可放弃的律法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着子的棋着时,这方不贴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3、棋手拥有着子的权利(实着与虚着),同时,棋手应尽着子的义务。轮走方下实着不利时,可下虚着,但不得放弃

3-1、不准放弃可下虚着的艺术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

3-2、不准放弃可下虚着的律法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不贴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4、广义等子比目法(勿须保留俘子,勿须回填俘子与死子,休止后自由地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而后比目判胜负)

4-1、广义等子比目法艺术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棋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

4-2、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棋着时,这方不贴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包含了八个分规则的科学计目制大规则,使中国在拥有“子空合计”与“填满计点”基本算法的基础上,也拥有了科学计目的多种简便算法,不仅包容了改良了现有的日本国、韩国、美国等计目法,并提供了计目法的多样性供人们选择。它向日本、向韩国、向欧美、向全世界传播“子空皆点,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这科学计目法的真理。中国棋院在一次中日交流活动中悬挂的横幅上写道:“围棋文化——源自中国,经过日本,回到中国,走向世界”(笔者加写了“走向世界”这四个字),这一句话说得真好!

在这里发表的计目制围棋规则,为抓住主要矛盾,宣传“子空皆地,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真理,在无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1-1)与律法版(1-2)中暂不采用笔者提出的“广义禁全同”规则,仍采用人们熟知的“禁全同”或“禁还原”规则;但在其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2-1)和律法版(2-1)中采用“广义禁全同”,读者朋友们可对“禁全同”与“广义禁全同”加以比较,鉴别其优劣。

为节省读者的宝贵时间,笔者在下面发表这八个分规则时减小篇幅,省略掉诸如“黑先白后,轮流下子”、“棋子的气”、“气尽提子”等公共条款,着重于介绍各个分规则特殊的内容。

1-1、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无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

本艺术版认为下实着与放弃是棋手的权利,允许轮走方无条件放弃着子权(放弃着手时,不着子于盘外,也不交出1子作俘虏)。

本艺术版在对局过程中(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采用“多下贴点”这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采用“多下贴点”这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可以不收单官而结束对局,这正是日本末代名人所坚持的主张。不去收无变无趣的单官,不去补可以不补的棋,即不去下可下可不下的棋着,就产生了“距离美”和“未完成美”,致使围棋艺术化。

本艺术版为简化规则,不采用笔者的“广义禁全同”,退而采用中国棋院的禁全同规则,即“禁止全局同形再现”或“着子后,不得使对方重复面临他曾面临过的局面”(二者任择其一),也可根据情况,弃用禁全同,只采用原始的打劫规则(打劫时,回提要隔一手),多劫循环判无胜负。

本艺术版在理论基础上与日本规则完全不同,但在操作层面上却与日本规则一模一样,其操作程序是:对局过程中保留俘子,对局休止后计算胜负时将各方被俘子与盘内死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填后不数子、不计公气,只数空(目),判目数较多的一方获胜。(回填做棋后不数子只数空是日本计目法的特色,其来源是中国唐代数路法。本规则采用日本数目法的计算程序时,只是按“多下贴点”的条款将填后双方棋子占据的交叉点平分给双方,同时将公共空点平分给双方,并未增加任何实际操作的手续。)

本艺术版不同于现行计目法的特点如下:

一、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围棋之目的为双方用棋子争夺棋盘上的361个表示地的交叉点。361个枰点永远都是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的单位是点(应昌期先生所倡)。终局后,一方棋子所占之点及所围之空点为该方所得之点;黑白子之间的空点中,由一方单独控制或拥有的(“不占不围而得”,酒宝居士语),为该方所得之点;其余为公空,双方各得其半;得点多的一方获胜。在正常终局情况下,双方所得点数之和必为361。

“子空皆地,点多为胜”(这正是中国数子法与应氏计点法的观念),乃是关于地的概念的惟一真理。本规则是这真理旗下的计目法,与否认这真理的现行各种计目法根本不同。

二、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如前所述,终局后,清理完死子后,各方所争得的地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棋子占据的点,叫做子点,简称为“子”;二是各方棋子围住或单方掌控的空点,简称为“空”;三是各方所分得的公空(公气与未收的单官)之半。显然可知,计算胜负有“等空比子”与“等子比空”这样两种简便算法。

“等子比空,目多为赢”是科学计目的原理,科学计目法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本艺术版采用回填俘子与死子的方式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叫做狭义等子比空法。

本规则之“子空皆地,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与日本规则之“惟目是地,不等手比目”及美国规则之“惟目是地,等手比目”(美国规则计目法将“目”称为“领地”)在理论基础方面根本不同。

三、“目”的定义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各方的“目”。具体说就是,一方的独立活棋与双活棋中该方的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是该方的目(请注意,在有眼双活情形下,本规则认为双活棋中一方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也是该方的目,不同于日本、美国规则之“双活无目”);双活棋中一方单独有权用子占据的点(单方权利单官)是该方的目(在认定单方有权的单官时要由权利方提出主张,另一方接受时便予以确认;另一方反对时,以实战解决之);双活棋中单方拥有的气点是该方的目;一方在劫材有利时不粘而持有的劫空是该方的目。本规则之“目”的定义,与日本规则及美国规则有着重大的不同。

单方有权收官图:

5○○○●┐

4├a○●○

3●●○●●

2●●○●┤

1└○○●┘

-abcde

如图,黑方可主张a处是其单方权利的单官,黑方在a处有1目。

(中国围棋网棋人棋事的网友酒宝居士对单方有权的官子有大量和深入的研究,他所说的“不占而得”句非常精彩。)

四气双活图:

〇〇●●〇〇┐

〇●ab●〇┤

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

└┴┴┴┴┴┘

双活棋中,单方拥有的气点也是该方的目。特殊罕见情况如上图:图中的a、b两个由黑子与公气围住的空点,是黑方的气点而不是白方的气点,即它们是黑方单独拥有的气点,所以,它们是黑方的目。

(Tom棋友论坛网友尸颤现象贴出的这个四气双活图,引起了我的注意,加以研究后我认为a、b两个空点,是黑方单独拥有的气而不是双方的公气,于是认定它们是黑方的目。在这里,我向网友尸颤现象致谢!)

四、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多下贴点

在对局过程中(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则这方应贴出n点来向另方作出补偿(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常见的黑方收后的情形下,即黑方比白方多下了1手实着,黑方要贴1点。)。在回填死子的做棋方式下,这方贴出n点并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操作手续是,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这方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每方得n/2点。

五、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多下不贴点

在实战解决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则这方勿需贴点来向另方作出补偿。这时,在回填死子的做棋方式下,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操作手续是,从这方的地盘内取下这方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成为这方的目,仍是这方的地。

六、两弃为界

1、多下贴点或不贴点的两弃为界

以第一次两弃为界,将棋局划分为“对局”与“诉讼”两个阶段。从空枰开局至首次连续两弃中止的棋局过程,为“对局”阶段;中止后又重新开始的实战解决过程,为“诉讼”阶段。在对局阶段,要讲道德,要讲艺术性;在诉讼阶段,要讲法律,要讲逻辑性。在对局阶段,执行“多下贴点”的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在诉讼阶段,执行“多下不贴还”的律法化围棋的条款。

(“两弃为界”之说法由日本池田敏雄先生最先提出。池田先生的说法是:“两弃前放弃不交俘虏,着手不必相等;两弃后放弃时要交1子给对方作为俘虏,着手严格相等。”)

说明:

“多下贴还”的条款使围棋对局具有艺术性。按此条款,可以不下的棋着便不去下,于是便减少了手数节约了时间,在棋形上也产生了“距离”之美感。但在双方发生分歧后,重开对局的实战只是为了解决纠纷,其性质如同诉讼,艺术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实战解决过程中,“多下贴点”的条款不再适用,应改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

2、禁全同规则的两弃为界

本艺术版在棋局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采用“禁全同”,但在两弃停止后即对局阶段结束后,关于全局棋形的记录要打包清零,在实战解决阶段以两弃时的局面为初始局面,重新开始,使对局继续进行,直至再次休止。简单说就是,两弃停止,信息清零;恢复对局,隔虚可提。

说明:

大家知道,在围棋规则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关于“打劫时,隔虚是否可以回提”这个争执了很多年却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巨大障碍。应氏规则与日本规则拒绝科学的“禁全同”规则,但打劫时允许“隔虚回提(即放弃后可回提)”;中国棋院机械地实行“禁全同”,将其奉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打劫时禁止“隔虚回提”。本规则为解决“禁全同”与“隔虚提”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坚持“禁全同”,又灵活地执行“禁全同”,通过“两弃为界”在禁全同的框架内允许“隔虚提劫”,实现了“禁全同”与“隔虚提”两者的和谐兼容。

七、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对局休止后,双方就终局问题(如棋子的死活与空点的归属)达成共识时,按下述步骤将盘内棋形做成等子局面:

(1)回填死子与俘子

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保留的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双方共下了k手实着,则填后盘内共有k个黑白棋子,占据k个交叉点。棋子所占据之交叉点,叫做子点。

(2)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填后,按照多下贴点的条款,多下了n手实着的一方,应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这方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每方得n/2个子点。

上述两个步骤完成后,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等子局面”。在等子局面上,设公共气点有q个,也应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q/2点。

说明:

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手续可以简化,多下n手的一方取下n个棋子的操作手续可以省略,简化后的手续如下:回填死子与俘子后,应将盘内双方的全部k个棋子所占据之枰点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k/2点。于是,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简单说就是,棋局休止后,要回填俘子与死子,填后便可将盘内棋形视为等子局面。

八、实战解决后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手续

重开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分歧时,棋局进入类似“诉讼”的阶段,应弃用“多下贴点”之艺术化围棋的条款,改用“多下不贴点”之律法化围棋的条款。

实战解决后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手续分为如下三步:

(1)回填死子与俘子;

(2)空枰开局至首次中止时,若一方比另方多下了n手实着,这一方应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每方得n/2个子点;

(3)重开对局至再次中止时,若一方比另方多下了m手实着,这一方应从己方地盘内取下m个己方棋子来平衡回填做棋后盘内双方的棋子数量而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取下这m个棋子而产生的m个空点,成为这方的目。

九、计算胜负

棋局休止后,要回填俘子与死子,填后便可将盘内棋形视为等子局面。在这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目”。这时,两方目数之差必与两方得点总量之差相等,于是可比目而判胜负,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这便是“等子比空,目多为赢”。黑先贴6.5点的对局,应从黑方目数减去6.5后,再同白方目数作比较。

十、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

若棋局共下了K手实着,双活棋公气数量为q,当黑白两方的目数分别是B与W时,黑方得地的点数是B+k/2+q/2;白方得地的点数是W+k/2+q/2。于是,我们从数目法的结果得到了数子法的结果。

(也可根据黑白两方点数之和为361,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来算出黑方与白方各自的点数)

在本规则的同一个版本中,“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计目法与“子空合计,点多为胜”的数子法这两者计算胜负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可以有理由认为,对局结果的完整信息不是双方得点的差数(目数之差),而是各方得点的总数,因此,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是有其意义的。

十一、关于收后方的确认

本规则采用的“多下贴点”条款,可以说是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黑收后贴1点”的升级版。“黑收后贴1点”要打个判定收后的补丁,即“判先弃方的对方为收后方”;而用“多下贴点”取代“黑收后贴1点”后,就不再存在确定收后方的问题了,这是因为棋手打将的着法虽可改变“收后”(最后的那一手实着)的结论却无法改变“多下”的事实。

十二、关于粘最后一劫

对局休止前,收完了单官,轮走的甲方提最后一劫时,若对方放弃,则

1、持劫的甲方劫材有利时(劫材比对方多),可不粘劫而致使棋局两弃休止。休止后,甲方应主张在劫空处有1目,若对方同意,便达成了共识;若对方反对,便实战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采用“多下不贴点”条款,持劫的甲方打赢这个劫后,再粘劫,此后棋局再次休止。甲方因粘劫而多下了一手实着,做棋时可从己方地盘内取下一子而获得1目。

2、持劫的甲方劫材不利时(劫材不比对方多,即劫材与对方相等或比对方少),应粘上这个劫,否则会因劫败而受损。

说明:

由于本规则以休止时的局面为初始局面来恢复对局实战解决,就使先弃的对方有权“弃后回提”,而“弃后回提”相当于拥有一个劫材,故持劫方必须比对方多拥有劫材,才算“劫材有利”。

十三、关于“万年劫”

万年劫:

6●┬●○○○

5├●●○○A

4●●○○●○

3●○○●●●

2○○○┼●┤

1○○○○○○

﹢abcdef

白方提走A位1颗黑子后,如图,轮黑走

按日本规则,这个劫白不能粘,黑不愿粘,加之放弃后可以回提,故无法解消,被称为“万年劫”。

按本艺术版规则,万年劫可以解消。过程如下:

黑、白相继放弃而两弃休止。休止后,黑方主张有权占有打劫处的两个枰点而获得2目(黑方提劫时,提走1颗白子可获得1目;提劫后成为持劫方,又可主张在劫空处有1目,共计有2目),白反对,于是以休止时的局面为初始局面恢复对局实战解决。则黑1提劫,白2放弃,黑3粘劫而终局。实战解决过程中,采用“多下不贴点”条款,黑方多下了2手实着,勿须贴点。这时,为将棋做成等子局面,黑方应从其地盘内取下2颗黑子,于是黑方获得2目——这就清楚地表明了黑方提劫与粘劫之着共有2点(2目)价值。

(如有疑问,请阅两弃为界。)

十四、关于盘角曲四

两弃休止后,双方对“盘角曲四”的死活意见分歧时,恢复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会发生这一方补劫材另方放弃的情况,从而导致补劫材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m手棋。但在实战解决阶段,采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时,这方应从己方地盘内取下m个己方棋子,每取下1子便获得1目,这一方就不会因补劫材而损目了。

1-2、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无虚着可放弃的律法版

本律法版认为下实着与放弃是棋手的权利,允许轮走方无条件放弃着子权(放弃着手时,不着子于盘外,也不交出1子作俘虏)。

本律法版在对局阶段与实战解决阶段一律采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不贴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本律法版为简化规则,不采用笔者的“广义禁全同”,退而采用中国棋院的禁全同规则,即“禁止全局同形再现”或“着子后,不得使对方重复面临他曾面临过的局面”(二者任择其一),也可根据情况,弃用禁全同,只采用原始的打劫规则(打劫时,回提要隔一手),多劫循环判无胜负。

本律法版在理论基础上与美国计目法完全不同(前者子空皆地,后者惟目是地,美国规则计目法将“目”称为“领地”),在操作层面上也有差异(本规则可以自由地纯放弃,美国计目法要求放弃方交出俘虏),但在计算胜负时,两者具等价性。

本律法版不同于现行计目法的特点如下:

一、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同1-1、艺术版)

二、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同1-1、艺术版)

三、“目”的定义

(同1-1、艺术版)

四、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多下不贴点

在对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则这方勿需贴点来向另方作出补偿。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常见的黑方收后的情形下(即黑方比白方多下了1手实着),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五、实战解决

对局休止后,双方协商终局时出现分歧,则恢复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分歧。

1、多下贴点与否勿须两弃为界

本律法版,从空枰开局至实战解决后的再次休止,全过程皆采用同一的“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

2、禁全同规则的两弃为界

(同1-1、艺术版)

简单说就是,两弃停止,信息清零;恢复对局,隔虚可提。

说明:

为解决“禁全同”与“隔虚提”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规则既坚持“禁全同”,又灵活地执行“禁全同”,在其框架内对“隔虚可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允许“隔虚提劫”,实现了“禁全同”与“隔虚提”两者的和谐兼容。

六、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对局休止后,双方就终局问题(如棋子的死活与空点的归属)达成共识时,通过回填俘子与死子的做棋方法,加之“多下不贴子”条款下平衡盘内子数的手续,按下述步骤,将盘内棋形做成为两方子数相等的局面:

(1)回填死子与俘子

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各方在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俘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

(2)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则回填后这一方的盘内棋子比另一方多n个。这时,这一方应从自己的地盘内取下己方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成为这方的目。于是,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七、计算胜负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目”,公气所在的枰点由双方均分。这时,两方目数之差必与两方得点总量之差相等,于是可比目而判胜负,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这便是“等子比空,目多为赢”。黑先贴7.5点的对局,应从黑方目数减去7.5后,再同白方目数作比较。

八、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

可根据黑白两方点数之和为361,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来算出黑方与白方各自争得的地的总量的点数。

九、关于收后与粘最后一劫

按本规则,在收后问题上双方不会发生争执;粘最后一劫也没有问题,该方因粘劫而多下了一手实着,做棋时可从己方地盘内取下一子而获得1目。

十、关于盘角曲四

关于盘角曲四,本规则可以实战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会发生一方补劫材另方放弃的情况,从而导致补劫材的这一方比另方多下m手棋。但本律法版从空枰开局至实战解决后的再次休止,全过程皆采用同一的“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时,这一方应从己方地盘内取下m个己方棋子,每取下1子便获得1目,这一方就不会因补劫材而损目了。

2-1、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

本艺术版采用“广义禁全同”规则。

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将着子的棋着分为两种,即实着(着子于盘内)与虚着(着子于盘外);放弃时,不着子。实着、虚着与放弃,是下棋的三种手段,都要记录其手数。

本规则赋予棋手下虚着的权利。当轮走方要求继续对局但又认为下实着对己不利而暂时不下实着时,该方有权下出一手虚着来表示其意愿。虚着后棋局应继续进行,惟有放弃才是棋手提议(或同意)休止(或终局)意愿的表示。

(请注意,按中国棋院的“禁还原”规则,棋手不能拥有这一项权利。)

本艺术版在对局阶段(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采用艺术化围棋“多下贴点”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着子的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贴1点;在实战解决阶段(从第一次休止至再次休止)采用律法化围棋“多下不贴点”的条款。

本艺术版不同于现行计目法的特点如下:

一、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同1-1、艺术版)

二、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同1-1、艺术版)

三、“目”的定义

(同1-1、艺术版)

四、关于实着、虚着与放弃的新概念

(1)实着

棋子应下在棋盘的空点上——这样的着手叫做实着。下在棋盘上的棋子,不得在棋盘上移动。

(2)虚着

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这样的着手叫做虚着。本规则赋予棋手下虚着的权利。当轮走方要求继续对局但又认为下实着对己不利而暂时不下实着时,该方有权下出一手虚着来表示其意愿。虚着后棋局应继续进行,惟有放弃才是棋手提议(或同意)休止(或终局)意愿的表示。

虚着兼有手数与棋形的变化(见后文),又表示棋手要求继续对局的意愿,所以仍是有意义的一着棋。虚着所着之子存在于棋盘之外,不是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采用狭义数路法(通过回填死子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来计算胜负时,应将各方下虚着所着之子与各方的死子一并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去。

(3)放弃

棋手放弃着手专用于其休止或终局意愿的表示。棋手的每一次放弃都要记录下来。

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时,应以语言或手势来作出明确的表示,隨即放弃着手,既不下实着又不下虚着。对于轮走方的提议,另一方表示同意时,也应以语言或手势来作出明确的表示,隨即放弃着手,既不下实着又不下虚着,双方连续放弃时,棋局按照棋手的意愿休止或终止;另一方拒绝时,可于轮走方放弃后自由地下出棋着,待拒绝方着子后,提议方理应继续享有自由行棋的权利,于是棋局继续进行。

说明:

按本规则,棋手拥有自由行棋的权利。轮到一方下子时,该轮走方有权下实着、有权下虚着、有权放弃着子权。实着、虚着与放弃,这三者都是棋手有权使用的手段,每一次实着、虚着或放弃,都是一手棋,应记录其在对局过程中出现时的着手顺序数,如,第193手,黑方虚着;第312手,白方放弃……等等。

五、广义禁全同

(1)盘内棋形与全局棋形

盘内棋子与空点组成盘内棋形;盘内棋形加虚着之子组成全局棋形。

(2)广义禁全同

禁止致使全局棋形同形再现或更多现的实着(若是一手放弃致使某个全局棋形同形再现时,则应禁止致使这个全局棋形多于两次同形出现的实着);禁止致使盘内棋形同形四现或更多现的虚着(若是一手实着或放弃致使某个盘内棋形同形四现时,则应禁止致使这个盘内棋形多于四次同形出现的虚着)。前者只禁实着,不禁虚着与放弃;后者只禁虚着,不禁实着与放弃。

说明:

在判定“全局棋形同形再现”与“盘内棋形同形四现”时需知,本规则认为放弃不会产生新的棋形而是使放弃前的棋形再一次呈现。即放弃时,原有的全局棋形与盘内棋形都多一次地呈现了。放弃也算一手棋,要记录手数,故放弃后会使棋形多显示一次。例如,在某个全局棋形下,甲方放弃,紧接着乙方颗子自尽,则致使该全局棋形第三次出现而被禁(甲放弃前已一现,放弃后为二现,乙颗子自尽后为三现)。六、两弃为界

1、多下贴点与多下不贴点之两弃为界

在两弃休止前的对局阶段(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采用艺术化围棋“多下贴点”的条款;在两弃休止后的实战解决阶段采用律法化围棋“多下不贴点”的条款。

(1)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多下贴点(同1-1、艺术版)

在两弃休止前的对局阶段(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采用艺术化围棋“多下贴点”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着子的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这方要贴n点。例如,无放弃发生时,若先下的黑方收后,则黑方应贴出1点;黑方共有9次放弃,白方单方面收了9个单官时,则白方应贴出9点。

(“多下贴点”是本规则与美国数目规则不同之处。按美国规则,每一次放弃,放弃方都要交出1个子给对方做为俘虏;黑方收后时,白方要交出1个子给对方做为俘虏。)

(2)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多下不贴点(同1-1、艺术版)

在两弃休止后的实战解决阶段采用律法化围棋“多下不贴点”的条款。

2、广义禁全同规则勿须两弃为界

广义禁全同规则与应氏规则“隔虚可提”相容并对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规则的自洽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来说,“两弃为界,信息清零”不是必须的。按广义禁全同,打单劫在连续两弃后是不得回提的,这与日本规则“弃后可提”是不相容的。

说明:

按日本规则“弃后可提”,最后一劫必须粘;按广义禁全同规则,最后一劫在持有方劫材有利时可不粘。笔者个人认为,按广义禁全同,虚着是劫材,而放弃不是劫材,是合乎棋理的。

七、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并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

对局休止后,按下述步骤将盘内棋形做成等子局面:

(1)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

休止后,经协商达成共识后,按共识来做棋以实现终局。做棋时,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被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以及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双方共下了k手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则填后盘内共有k个黑白棋子,占据k个交叉点。棋子所占据之交叉点,叫做子点。请注意,k手棋着中只计入实着与虚着而未计入放弃,k不是双方总共的手数。

(2)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填后,按照多下贴点的条款,多下了n手棋着的一方,应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每方得n/2个子点。

上述两个步骤完成后,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等子局面”。在等子局面上,设公共气点有q个,也应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q/2点。

说明:

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手续可以简化,多下n手棋着的一方取下n个棋子的操作手续可以省略,简化后的手续如下: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后,应将盘内双方的全部k个棋子所占据之枰点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k/2点。于是,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简单说就是,棋局休止后,要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填后便可将盘内棋形视为等子局面。

八、关于实战解决

棋局休止后,双方协商时意见分歧,则以实战解决之。这时,应废除休止,恢复对局,以休止时的局面为初始局面(关于全局棋形的信息记录清除归零),按原顺序由轮走方先下,此后轮流着子,直至再次休止。重开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分歧时,棋局进入类似“诉讼”的阶段,应弃用“多下贴点”之艺术化围棋的条款,改用“多下不贴点”之律法化围棋的条款。

九、计算胜负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目”。做棋完毕后,在所做成的等子局面下,按“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比目法来计算胜负,则为终局。这时,两方目数之差必与两方得点总量之差相等,于是可比目而判胜负。分别数出两方目的数量,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黑先贴6.5点的对局,应从黑方目数减去6.5后,再同白方目数作比较。

十、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

当数目法的结果是黑白两方的目数分别为B与W时,若对局过程中双方共下了k手实着与虚着,双活棋公气数量为q,则黑方得地的点数是B+k/2+q/2;白方得地的点数是W+k/2+q/2。于是,我们从数目法的结果得到了数子法的结果。

(也可根据黑白两方点数之和为361,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来算出黑方与白方各自的点数)

本规则“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计目法与本规则“子空合计,点多为胜”的数子法这两者计算胜负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可以有理由认为,对局结果的完整信息不是双方得点的差数(目数之差),而是各方得点的总数,因此,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是有其意义的。

十一、关于粘最后一劫

本规则在对局阶段采用“多下贴点”条款,故持劫方劫材有利时,可不粘劫而主张在劫空处有1目。

例如,甲方提最后一劫时,

(1)若乙放弃,则甲也放弃(甲若粘劫的话,会因多下而贴点),于是棋局两弃休止。休止后,甲方应主张在劫空处有1目,若对方同意,便达成了共识;若对方反对,便实战解决。于是,恢复对局,按原顺序由先放弃的乙方先下,但按广义禁全同规则,乙方不得立即回提那个劫。实战解决过程中,采用“多下不贴点”条款,甲方打赢这个劫后,再粘劫,就不会因多下而贴点了。

(2)若乙虚着,则甲粘劫。因乙方的一手虚着与甲方粘劫的一手实着都是着子的棋着,故甲方不会因多下而贴点。

十二、关于盘角曲四

两弃休止后,双方对“盘角曲四”的死活意见分歧时,恢复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会发生一方补劫材另方放弃的情况,从而导致补劫材一方比另方多下m手着子的棋着。而在实战解决阶段,采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这一方就不会因补劫材而吃亏了。实战解决结束后,为将盘内棋形做成等子局面,多下了m手实着的一方应从自己地盘内取下m个己方棋子,所产生的m个空点成为己方的目,这样,补劫材就不会损目了。

2-2、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可虚着可放弃的律法版

本律法版采用“广义禁全同”规则。

可虚着可放弃的律法版将着子的棋着分为两种,即实着(着子于盘内)与虚着(着子于盘外);放弃时,不着子。实着、虚着与放弃,是下棋的三种手段,都要记录其手数。

本规则赋予棋手下虚着的权利。当轮走方要求继续对局但又认为下实着对己不利而暂时不下实着时,该方有权下出一手虚着来表示其意愿。虚着后棋局应继续进行,惟有放弃才是棋手提议(或同意)休止(或终局)意愿的表示。

(请注意,按中国棋院的“禁还原”规则,棋手不能拥有这一项权利。)

本律法版在对局阶段及实战解决阶段,全程采用律法化围棋的“多下不贴点”条款,勿须两弃为界。“多下不贴点”——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棋着(实着与虚着)时,这方勿须贴点。其特例是常见的黑方比白方多下1手实着的情形,即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1点)。

本计目法律法版同美国围棋规则数目法相比,两者在理论基础上根本不同(前者“子空皆地”,后者“惟目是地”),但两者在计算胜负时具有等价性。

本律法版不同于现行计目法的特点如下:

一、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同1-1、艺术版)

二、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同1-1、艺术版)

三、“目”的定义

(同1-1、艺术版)

四、关于实着、虚着与放弃的新概念

(同2-1、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

五、广义禁全同

(同2-1、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

六、多下不贴点

本律法版在对局阶段及实战解决阶段,全程采用律法化围棋的“多下不贴点”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棋着(实着与虚着)时,这方勿须贴点。本律法版在多下是否贴点问题上,勿须两弃为界。

(“多下不贴点”致使本规则与美国数目规则在计算胜负时具等价性。按美国规则,每一次放弃,放弃方都要交出1个子给对方做为俘虏;黑方收后时,白方要交出1个子给对方做为俘虏。)

七、广义禁全同规则勿须两弃为界

广义禁全同规则与应氏规则“隔虚可提”相容并对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规则的自洽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说,“两弃为界,信息清零”不是必须的。按广义禁全同,打单劫在连续两弃后是不得回提的,这与日本规则“弃后可提”是不相容的。

说明:

按日本规则“弃后可提”,最后一劫必须粘;按广义禁全同规则,最后一劫在持有方劫材有利时可不粘。笔者个人认为,按广义禁全同,虚着是劫材,而放弃不是劫材,是合乎棋理的。

八、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对局休止后,按下述步骤将盘内棋形做成等子局面:

(1)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

休止后,经协商达成共识后,按共识来做棋以实现终局。做棋时,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被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以及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双方共下了k手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则填后盘内共有k个黑白棋子,占据k个交叉点。棋子所占据之交叉点,叫做子点。请注意,k手棋着中只计入实着与虚着而未计入放弃,k不是双方总共的手数。

(2)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填后,按照多下不贴点的条款,多下了n手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的一方,应从己方地盘内取下自己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成为己方的“目”。

上述两个步骤完成后,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等子局面”。在这等子局面上,有黑子、白子各(k/2-n/2)颗,黑白双方各有(k/2-n/2)个子点。设公共气点有q个,也应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q/2点。

(从己方地盘内取下自己的n个棋子,其实是将自己的n个子点转换为自己的n个空点即n目,其所得地的总量既未增加又未减少,只是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了,从而可以比目判胜负。这就是“子空皆地,点多为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道理。)

九、实战解决

本律法版可虚着可放弃,但因多下不贴点,故可以通过实战来解决一切分歧。

十、计算胜负

在等子局面上,按“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比目法来计算胜负。分别数出两方目的数量,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黑先贴7.5点的对局,应从黑方目数减去7.5后,再同白方目数作比较。

十一、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

当数目法的结果是黑白两方的目数分别是B与W时,可算出黑方得地的点数是B+k/2-n/2+q/2,白方得地的点数是W+k/2-n/2+q/2。于是,我们从数目法的结果得到了数子法的结果。

(也可根据黑白两方点数之和为361,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来算出黑方与白方各自的点数)

在“可虚着可放弃,多下不贴点”的规则下,其“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计目法与其“子空合计,点多为胜”的数子法这两者计算胜负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可以有理由认为,对局结果的完整信息不是双方得点的差数(这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而是各方得点的总数,因此,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是有其意义的。

十二、关于粘最后一劫与盘角曲四

本律法版多下不贴点,粘最后一劫会获得1目(见平衡手数的两个选项),故粘上没问题;盘角曲四,也可实战解决。

附文 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另一种可供考虑的方法

做棋的手续如下:

(1)平衡手数

两弃休止时,若是先下的黑方下出了最后一手棋着,则应平衡手数。平衡手数有a与b两个选项:

a、以白方的一手来虚着平衡手数

在两弃休止后,由白方再下出一手虚着来平衡手数。

b、以黑方的一手B类负着来平衡手数

在两弃休止后,由黑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即黑方从自己地盘内取下1个己方棋子)来平衡手数。这一手B类负着,使收后的黑方手数减1,平衡了手数;又将黑方自己的1子换为1目,清楚地表明了黑方最后那一手棋着(通常是收单官)有1点(1目)价值。

(本规则平衡手数之a与b条款与美国计目法之“黑方收后,白方应交出1子作俘虏”条款具等价性。)

(2)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双方连续两弃前的每一次放弃也要填1子

休止后,经协商达成共识后,按共识来做棋以实现终局。做棋时,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被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以及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两弃休止前,出现过若干次放弃,则棋手对于其被记录的每一次放弃都要将其1子填入到己方的围空中。如是,我们有——若双方总共的手数为2k(含实着、虚着、负着与放弃,因偶数休止,故记为2k),则填后盘内黑白棋子各有k个,各占据k个交叉点。棋子所占据之交叉点,叫做子点。填后,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黑白双方各有k个子点。

(白方为平衡手数而下出的那一手虚着之子要回填,黑方为平衡手数而下出的那一手负着所取下之子不回填,休止前棋手的每一次放弃都要将其1子回填。平衡手数之实质是平衡回填做棋后盘内双方的子数,从而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本规则“虚着之子要回填、以白方的一手来虚着平衡手数、每次放弃要填1子”与美国数目规则“每一次放弃要交1子给对方当作俘虏、黑方收后时白方应交出1子作俘虏、俘虏要回填”具等价性。)

3-1、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以虚着取代放弃的艺术版

本艺术版认为,轮番下子既是对局者的权利,也是对局者的义务。轮到一方下子时,该方不得放弃,但可下虚着——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

虚着既有手数的变化,又改变了轮走方,且表示了棋手要求继续对局的意愿,所以仍是有意义的一着棋(笔者提出的广义禁全同规则,认为虚着之子也是组成全局棋形的元素)。采用狭义数路法(通过回填死子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来计算胜负时,应将各方下虚着所着之子与各方的被俘子与死子一并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去。

实着或虚着后棋局应继续进行,惟有明确的语言或手势才是棋手休止意愿与终局意愿的表示。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时,应以语言或手势来对其意愿作出明确的表示;另一方表示同意时,他也应以语言或手势来对其意愿作出明确的表示,于是,棋局按照棋手的意愿休止或终止。轮走方下实着于己不利但要求继续对局时,可主动地下虚着来实施其权利;若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但对方要求继续对局时,轮走方不得放弃,应被动地下虚着来履行其义务,再由另一方下实着(拒绝方下出实着是必须的),而后棋局继续进行。

本艺术版采用笔者的“广义禁全同”规则。

本艺术版在对局阶段(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采用艺术化围棋“多下贴点”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在实战解决阶段(从第一次休止至再次休止)采用律法化围棋“多下不贴点”的条款。

本艺术版不同于现行计目法的特点如下:

一、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同1-1、艺术版)

二、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同1-1、艺术版)

三、“目”的定义

(同1-1、艺术版)

四、以虚着取代放弃

本艺术版认为,轮番下子既是对局者的权利,也是对局者的义务。轮到一方下子时,该方不得放弃,但可下虚着——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

实着或虚着后棋局应继续进行,惟有明确的语言或手势才是棋手提议休止与同意休止或提议终局与同意终局意愿的表示。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时,应以语言或手势来对其意愿作出明确的表示;另一方表示同意时,他也应以语言或手势来对其意愿作出明确的表示,于是,棋局按照棋手的意愿休止或终止。轮走方下实着于己不利但要求继续对局时,可主动地下虚着来实施其权利;若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但对方要求继续对局时,轮走方不得放弃,应被动地下虚着来履行其义务,再由另一方下实着(拒绝方下出实着是必须的),而后棋局继续进行。

五、广义禁全同

请参阅《2-1、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可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

六、多下贴点与多下不贴点

1、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多下贴点(同1-1、艺术版)

在对局阶段(从空枰至第一次休止)采用艺术化围棋“多下贴点”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

2、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多下不贴点(同1-1、艺术版)

在实战解决阶段采用律法化围棋“多下不贴点”的条款。

七、两弃为界

1、“多下贴点”与“多下不贴点”的两弃为界(同1-1、艺术版)

2、广义禁全同规则勿须两弃为界

八、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并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对局休止后,按下述步骤将盘内棋形做成等子局面:

(1)平衡手数

若休止前的最后一手棋是由先下的黑方下出的,则应要求白方再下一手虚着来平衡手数,实现偶数休止。

(2)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

休止后,经协商达成共识后,按共识来做棋以实现终局。做棋时,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保留的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以及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双方共下了2k手棋着(含实着与虚着,手数必为偶数,故记为2k),则填后盘内黑白棋子各有k个,各占据k个交叉点。棋子所占据之交叉点,叫做子点。填后,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黑白双方各有k个子点。

(3)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并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填后,按照多下贴点的条款,多下了n手实着的一方,应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这方n个棋子;为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应将它们回填到该方自己的围空中。在交界处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每方得n/2个子点,则盘内黑白双方各有(K+n/2)个子点。像这样实施了多下贴点的手续后,盘内棋形仍是等子局面,而多下方减少了n目。

上述三个步骤完成后,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等子局面”。在等子局面上,设公共气点有q个,也应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q/2点。

九、实战解决后,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并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重开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分歧时,棋局进入类似“诉讼”的阶段,应弃用“多下贴点”之艺术化围棋的条款,改用“多下不贴点”之律法化围棋的条款。棋局休止后,双方协商时意见分歧,则以实战解决之。这时,应废除休止,恢复对局,按原顺序由轮走方先下,此后轮流着子,直至再次休止。

实战解决后将棋做成等子局面的手续分为如下三步:

(1)平衡手数

实战解决过程结束,再次休止时,若最后一手棋着(实着或虚着)是由先下的黑方下出的,则应要求白方再下一手虚着来平衡手数,实现偶数休止。

(2)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

再次休止后,经协商达成共识后,按共识来做棋以实现终局。做棋时,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保留的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以及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双方从空枰至再次休止共下了2k手棋着(含实着与虚着,手数必为偶数,故记为2k),则填后盘内黑白棋子各有k个,成为等子局面。

(3)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并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填后,按照多下贴点的条款,在第一次休止前的对局阶段多下了n手实着的一方,应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这方n个棋子;为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应将它们回填到该方自己的围空中。交界处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每方得n/2个子点,则盘内黑白双方各有(K+n/2)个子点。像这样实施了多下贴点的手续后,盘内棋形仍是等子局面,而在对局阶段多下了n手实着的一方减少了n目。(第一次休止至再次休止的实战解决阶段,多下方不贴点)

上述三个步骤完成后,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等子局面”。在等子局面上,设公共气点有q个,也应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q/2点。

十、计算胜负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目”。做棋完毕后,在所做成的等子局面下,按“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比目法来计算胜负,则为终局。这时,两方目数之差必与两方得点总量之差相等,于是可比目而判胜负。分别数出两方目的数量,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黑先贴6.5点的对局,应从黑方目数减去6.5后,再同白方目数作比较。

十一、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

当黑白两方的目数分别是B与W时,若双方共下了2k手棋着(含实着与虚着,偶数休止,故记为2k),对局过程中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双活棋公气数量为q,则黑方得地的点数是B+k+n/2+q/2;白方得地的点数是W+k+n/2+q/2。于是,我们从数目法的结果得到了数子法的结果。

(也可根据黑白两方点数之和为361,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来算出黑方与白方各自的点数)

本规则“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计目法与本规则“子空合计,点多为胜”的数子法这两者计算胜负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可以有理由认为,对局结果的完整信息不是双方得点的差数(目数之差),而是各方得点的总数,因此,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是有其意义的。

十二、关于粘最后一劫

本规则在对局阶段采用“多下贴点”条款,故持劫方劫材有利时,可不粘劫而致使棋局休止。休止后,该方应主张在劫空处有1目,若对方同意,便达成了共识;若对方反对,便实战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采用“多下不贴点”条款,持劫方打赢这个劫后,再粘劫。

十三、关于盘角曲四

对局休止后,双方对“盘角曲四”的死活意见分歧时,恢复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会发生这一方补劫材另一方虚着的情况,从而导致补劫材一方比另方多下m手实着。但在实战解决阶段,采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多下了实着的这一方勿须贴点。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时,对方的m手虚着之子也要回填,这一方就不会因补劫材而在计目时吃亏了。

3-2、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以虚着取代放弃的律法版

本律法版认为,轮番下子既是对局者的权利,也是对局者的义务。轮到一方下子时,该方不得放弃,但可下虚着——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

虚着既有手数的变化,又改变了轮走方,且表示了棋手要求继续对局的意愿,所以仍是有意义的一着棋(笔者提出的广义禁全同规则,认为虚着之子也是组成全局棋形的元素)。采用狭义数路法(通过回填死子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来计算胜负时,应将各方下虚着所着之子与各方的被俘子与死子一并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去。

实着或虚着后棋局应继续进行,惟有明确的语言或手势才是棋手休止意愿与终局意愿的表示。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时,应以语言或手势来对其意愿作出明确的表示;另一方表示同意时,他也应以语言或手势来对其意愿作出明确的表示,于是,棋局按照棋手的意愿休止或终止。轮走方下实着于己不利但要求继续对局时,可主动地下虚着来实施其权利;若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但对方要求继续对局时,轮走方不得放弃,应被动地下虚着来履行其义务,再由另一方下实着(拒绝方下出实着是必须的),而后棋局继续进行。本律法版采用笔者的“广义禁全同”规则。

(以上内容与以虚着取代放弃的艺术版相同)

本律法版在对局阶段及实战解决阶段,全程采用律法化围棋“多下不贴点”的条款。本计目法律法版同美国围棋规则数目法相比,两者在理论基础上根本不同(前者“子空皆地”,后者“惟目是地”),在操作层面上也有差异(前者以虚着取代放弃,后者放弃时交俘虏),但两者在计算胜负时取得的结果具有等价性。

本律法版不同于现行计目法的特点如下:

一、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同3-1、艺术版)

二、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同3-1、艺术版)

三、“目”的定义

(同3-1、艺术版)

四、以虚着取代放弃

(同3-1、艺术版)

五、广义禁全同

(同3-1、艺术版)

六、多下不贴点

本规则采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

多下不贴点——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实着时,这方勿须贴点。其特例是常见的黑方比白方多下1手实着的情形,即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1点。

七、勿须两弃为界

1、“多下不贴点”勿须两弃为界

2、广义禁全同规则勿须两弃为界

八、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对局休止后,按下述步骤将盘内棋形做成等子局面:

(1)平衡手数

休止时,若是先下的黑方下出了最后一手棋着,则应平衡手数,实现偶数休止。平衡手数有a与b两个选项:

a、以白方的一手虚着来平衡手数

在休止后,由白方再下出一手虚着来平衡手数。

(此条款与美国计目法之“黑方收后,白方应交出1子作俘虏”条款具等价性。)

b、以黑方的一手B类负着来平衡手数

在休止后,由黑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即黑方从自己地盘内取下1个己方棋子)来平衡手数。这一手B类负着,使收后的黑方手数减1,平衡了手数;又将黑方自己的1子换为1目,清楚地表明了黑方最后那一手棋着(通常是收单官)有1点(1目)的价值。

(2)回填死子、俘子及虚着之子

休止后,双方经协商达成共识后,按共识来做棋以实现终局。做棋时,将盘内各方的死子连同保留的俘子(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以及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若双方从空枰至休止共下了2k手棋着(含实着、虚着与负着,手数必为偶数,故记为2k),则填后盘内黑白棋子各有k个,各占据k个交叉点。棋子所占据之交叉点,叫做子点。

(白方为平衡手数而下出的那一手虚着之子要回填,黑方为平衡手数而下出的那一手负着所取下之子不回填。平衡手数之实质是平衡回填做棋后盘内双方的子数,从而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上述步骤完成后,就将棋做成为两方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等子局面”。在等子局面上,黑白棋子各有k个,设公共气点有q个,也应平均分配给双方,每方得q/2点。

九、实战解决

本律法版以虚着取代放弃,做棋计算时,虚着之子要与死子、俘子一并回填,可以通过实战来解决一切分歧。

十、计算胜负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目”。做棋完毕后,在所做成的等子局面下,按“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比目法来计算胜负,则为终局。这时,两方目数之差必与两方得点总量之差相等,于是可比目而判胜负。分别数出两方目的数量,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黑先贴7.5点的对局,应从黑方目数减去7.5后,再同白方目数作比较。

十一、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

当黑白两方的目数分别是B与W时,若双方共下了2k手棋着(含实着、虚着与负着),则回填后,盘内有黑子、白子各K颗,双活棋公气数量为q,每方分得q/2点;则黑方得地的点数是B+k+q/2;白方得地的点数是W+k+q/2。于是,我们从数目法的结果得到了数子法的结果。

(也可根据黑白两方点数之和为361,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来算出黑方与白方各自的点数)

在“以虚着取代放弃,多下不贴点”的规则下,“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计目法与“子空合计,点多为胜”的数子法这两者计算胜负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可以有理由认为,对局结果的完整信息不是双方得点的差数(这点数之差等于目数之差),而是各方得点的总数,因此,由数目法的结果返回到子空合计的数子法是有其意义的。在计算胜负方面,本规则与中国现行规则是完全一致的。

十二、关于粘最后一劫

本规则采用“多下不贴点”条款,故粘劫无损,最后一劫自然会粘上。

十三、关于盘角曲四

对局休止后,双方对“盘角曲四”的死活意见分歧时,恢复对局以实战来解决。实战解决过程中,会发生这一方补劫材另一方虚着的情况,从而导致补劫材一方比另方多下m手实着。但本规则采用“多下不贴点”这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多下了实着的这一方勿须贴点。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时,对方的m手虚着之子也要回填,这一方就不会因补劫材而在计目时吃亏了。

4、广义等子比目法

广义的等子比路法,在棋局过程中勿须保留俘子,棋局休止了,双方就盘内棋子的死活与空点的归属达成共识后,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地做棋,只要确保做棋后盘内黑白两棋的子数相等即可。

4-1、广义等子比目法艺术版

本规则采用艺术化围棋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棋着时,这方要贴n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因多下1手而贴1点。

本规则计算胜负的操作手续如下:

(1)棋局过程中勿须保留俘子,应将其放入同色棋子的棋盒内。

(2)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

棋局休止了,双方就盘内棋子的死活与空点的归属达成共识后,先要实施多下贴点的手续。多下贴点的手续是——从黑白两棋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子,所产生的那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均分,每方分得n/2点。

(3)清理死子

实施了多下贴点的手续后,应提走盘内各方的死子,将其放入同色棋子的棋盒内或填入同色棋子围住的空点中。

(4)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时,使用应氏棋罐,其手续非常简便。事前应确认黑白各有180子,清理完死子后,应使全部棋子在盘内或者在罐内。只要在罐内保留数量适度且彼此相等的黑白棋子,并将各方的其余棋子全部填入到各自围空中去,便可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因黑白各有180子,故两方罐内子数相等时其盘内子数也必相等)。

(5)终局

在“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规则下,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后,为终局。

(6)用比目法来计算胜负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单独拥有的空点叫做各方的目。终局后,在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黑白两方目的数量来进行比较,目的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说明:

关于本规则之实战解决,请参阅《1-1、科学计目制围棋规则之无虚着可放弃的艺术版》。

4-2、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

本规则采用律法化围棋的条款: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n手棋着时,这方不贴点。其特例是,先下的黑方收后时,黑方不因多下1手而贴点。

本规则计算胜负的操作手续如下:

(1)棋局过程中勿须保留俘子

(同4-1、艺术版)

(2)清理死子

(同4-1、艺术版)

(3)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同4-1、艺术版)

(4)终局

(同4-1、艺术版)

(5)用比目法来计算胜负

(同4-1、艺术版)

本规则计算胜负的操作手续同艺术版相比,减少了一道“多下贴点”的手续,因而更加简易。其自然性合理性可与将子空合并计算的基本算法(中国现有数子法)相比美,且两者计算胜负之结果也完全一致。

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胜负计算法图例:烂柯图

烂柯图见于宋代围棋古籍《忘忧清乐集》。

昔王质入衢州山中采樵,遇神仙弈棋,乃记而传于世。因一局弈完,柯(斧柄)已烂,故后人称该山为烂柯山,称王质所记谱为烂柯图。

图一、烂柯图

s●┬●○○○┬┬┬┬┬┬┬○○○○●┐

r○●●●●○○○○○○○○○●┼●●●

q├○┼●○○●●○●○●●○●●●┼┤

p○●●●○○○●○●●●○○●●●●●

o●●○○●●○●●●┼●●○●●●○○ 共二百九十着

n●○○┼●┼●┼○○○○●○○○○○┤ 黑杀白二十二子,白杀黑九子。

m○┼○●●●┼●●●●○●●●●●●● 黑有18路,白有17路。

l○○○●○●┼●○●●●○○○○○○● 白先黑胜一路。

k○●○○○○●●○○○○┼┼●┼┼┼○

j●●●●○┼●○○●●○○○┼+●┼┤

i├●┼┼○┼●○○○●●●●○┼○○┤

h├●○○┼○○○●○●●┼●○●○┼○

g●●●○○┼┼┼●●○●●○○○●○┤

f○○●●●●●●┼○○●┼●○○●○○

e○┼○●┼●●●┼┼○○●●○○●●●

d├○○○●●┼●●○●○●┼○●┼┼●

c├┼┼○○○●○○○●●●●●●●┼●

b├┼┼┼┼○┼○┼○○●┼┼┼┼●┼●

a└┴┴┴┴┴○┴┴┴○○●┴┴┴┴●┘

﹢abcdefghijklmnopqrs

用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怎样计算这局棋的胜负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对局开始前,先确认黑白两个棋盒内各有180子:

黑方棋盒:

┌——————————┐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

白方棋盒:

┌——————————┐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8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7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6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5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4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3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2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1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0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9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8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7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6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5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4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3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2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

└——————————┘

矩形平板单层棋盒:

┌——————————┐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

上面的棋盒是笔者发明的,每副围棋应配备矩形平板式棋盒2个。每个棋盒的平板上均布满凹坑(交叉点处),纵行18个,横列10个,共180个凹坑,凹坑上可稳定地摆放棋子。

按唐代围棋规则弈此烂柯之局。双方共下290着后,棋局休止了,为偶数休止。休止后,棋盘上有16个未收的单官。按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要收完单官。收完单官后,共306着,各153着。

图二、烂柯图变化图其一(收完单官并提走死子后的局面)

s●┬●○○○┬┬┬┬┬┬┬○○○○●┐

r├●●●●○○○○○○○○○●●●●●

q├┼┼●○○●●○●○●●○●●●┼┤

p├●●●○○○●○●●●○○●●●●●

o●●○○●●○●●●┼●●○●●●○○

n●○○●●┼●┼┼┼┼┼●○○○○○●

m○┼○●●●┼●●●●┼●●●●●●●

l○○○●○●┼●○●●●○○○○○○● 按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

k○●○○○○●●○○○○┼┼┼┼┼┼○ 要收完单官。填完单官后,

j●●●●○○●○○●●○○○┼+┼┼┤ 共306着,各153着。

i├●○○○●●○○○●●●●○┼○○┤

h├●○○┼○○○●○●●┼●○┼○┼○

g●●●○○●●○●●○●●○○○●○┤

f○○●●●●●●●○○●┼●○○●○○

e○┼○●┼●●●○○○○●●○○●●●

d├○○○●●●●●○●○●○○●┼┼●

c├┼┼○○○●○○○●●●●●●●┼●

b├┼┼┼┼○○○┼○○●┼┼┼┼●┼●

a└┴┴┴┴┴○┴┴┴○○●┴┴┴┴●┘

﹢abcdefghijklmnopqrs

清理完死子后,要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做棋时,在两个棋盒内各留下20子,其余的子悉数填入盘内同色棋子的围空中,据此可推知盘内黑白两方各有160子,为等子局面。做棋后,为终局。

在黑白两个棋盒内各保留20子:

黑方棋盒:

┌——————————┐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

白方棋盒:

┌——————————┐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2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1

└——————————┘

图三、烂柯图变化图其二(做棋后得到的等子局面,盘内黑白两方各有160子)

s●#●○○○#〇〇〇〇〇#○○○○●#

r#●●●●○○○○○○○○○●●●●●

q●●●●○○●●○●○●●○●●●●#

p●●●●○○○●○●●●○○●●●●●

o●●○○●●○●●●●●●○●●●○○

n●○○●●#●●●●●●●○○○○○●

m○〇○●●●#●●●●●●●●●●●● #处为基本眼位,

l○○○●○●●●○●●●○○○○○○● 黑方有10个眼位,

k○●○○○○●●○○○○〇〇〇〇〇〇○ 白方有6个眼位。

j●●●●○○●○○●●○○○〇〇〇〇〇

i#●○○○●●○○○●●●●○〇○○#

h●●○○〇○○○●○●●┼●○〇○#○

g●●●○○●●○●●○●●○○○●○〇

f○○●●●●●●●○○●┼●○○●○○

e○〇○●#●●●○○○○●●○○●●●

d〇〇〇○●●●●●○●○●○○●┼┼●

c├〇〇〇○○●○○○●●●●●●●┼●

b├┼┼┼┼○○○#○○●┼┼┼┼●#●

a└┴┴┴┴┴○〇〇#○○●┴┴┴┴●#

﹢abcdefghijklmnopqrs

图中,基本眼位用#标记。

在黑白两个棋盒内各保留20子,则做棋后盘内有黑白棋子各160颗,终局时的全局棋形为等子局面。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是各方的“目”(包括单方的眼位),公共气点均分。数出黑方有23目,白方有18目,黑胜5目(即黑胜5点)。若将各方目的数量与各方盘内子的数量相加,以点作为地的单位,则黑方有183点(23加160),白方有178点(18加160)。可知本规则之等子比空法与中国现有规则之子空合计法是等价的。

答读者朋友问

问:烂柯图(见图一),黑胜1路。为何按广义等子比目法律法版,会得出黑胜5目的结果呢?1路与5目,这个差距也太大啦!

答:中国古棋以活子为目的,其数路法是活子多胜的算法,其数路法原理是“子路皆子,子多为胜;等子比路,路多为赢”。其中,“路”是可以生存棋子的空点,而基本眼位要保留下来作为恒气来使得棋子“有气而生”,即基本眼位要任其空虚,不得有棋子生存于其上。可知,“路”是围空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因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非路,所以在数路时要被扣除。而今棋以争地为目的,所争得之地包括了基本眼位,广义等子比目法是地多为胜的今棋,故计目时应将是地的基本眼位包括在内。古棋数路法要扣除眼位,今棋计目法不扣眼位,在烂柯图中,黑方有10个眼位,白方有6个眼位,这便是1路与5目这个差距产生的原因了。

大约1千年前,唐代的特殊的等子比路法(通过回填俘子与死子来做棋)传播到日本,其操作手续被日本棋人全部保留至今,只是取消了“座子制”和“数空时要扣除基本眼位”的规定。取消了“座子制”,不过是回到了中国古棋产生出“座子制”之前的年代,没多大关系;但取消了“扣眼位”,就将“子多为胜”的比路法改变为“围地多胜”的比目法,将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改变为以争夺土地为目的来下围棋。这个围棋观的改变,致使围棋的意义和精神都变得完全不同了!

结束语

笔者呕心沥血写作此文,是为了实现围棋规则在全世界的统一。

放眼看去,世界上现有的各种围棋规则中,“地多为胜”是人们的共识。但关于地的概念,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笔者在二十年的研究求索中认识到,中国棋院与应昌期围棋基金会所主张所提倡的“子空皆地”观念是真理,而日本棋院与韩国棋院所坚持的“惟目是地”观念是谬误。

我们要看到客观存在的下述事实:一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在日本棋人向全世界传播围棋的过程中建立的世界围棋联盟,其成员有64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地采用日本计目制围棋规则;二是中国海峡两岸采用“子空皆地”的规则,虽说只有两个棋院一个基金会,但围棋人口却最为众多;三是中国棋手的围棋水平超过了日本,正在超越韩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四是中国神州是围棋的诞生国发祥地,围棋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优秀文化;五是中国棋院有资格有能力为实现围棋规则在全世界的统—做出伟大的贡献——中国首创并举办了多年的围棋联赛,有如美国篮球的NBA,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吸引了众多的韩国和日本的优秀棋手参与(据说今年日本将组队参加围乙),就是有说服力的证明。

虽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采用日本计目制围棋规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全世界热爱围棋的人们喜爱的其实是计算胜负时所采用简便算法即艺术化的比目法,而不是喜爱“惟目是地”的错误概念。笔者向中国棋院建言,在坚持数子法“将子空合并计算”这个基本算法(贴7点半)的同时,推出科学计目法“子空皆地,等子比空”的简便算法(贴6目半),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推动围棋规则走向统一。科学计目法艺术版在操作程序上,其手续与日本规则一模一样,两者都是原汁原味的唐代围棋操作手续,如“保留俘子”、“回填俘子与死子”、“计算胜负时只数空不数子”等等。“你有计目法,我有计目法,大家都一样,同是计目法”,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拿计目法来与你的计目法相匹配,这样就在操作层面上达成了中国规则与日本规则的和谐相容,而对“惟目是地”错误观念的批判,已尽在不言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