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访《苦菜花》作者冯德英先生

(2013-08-03 18:40:37)
标签:

冯德英

《苦菜花》

拜访

文学史地位

文化

分类: 见闻杂记

冯德英先生是长篇小说《苦菜花》的作者。他的“三花”系列(《苦菜花》、《迎春花》和《山菊花》)发行量已逾千万册,根据《苦菜花》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红色经典”老电影代表作之一,2004年这部小说又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由陈小艺主演。另外,根据《山菊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八十年代曾成就了演员倪萍。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苦菜花》还曾引起一段国际纠纷: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日本SKYperfecTV卫星公司785频道播放了这部电视剧。版权所有人北京赤东文化传媒公司发现后向东京法院提起诉讼,最后获赔。拜访《苦菜花》作者冯德英先生

冯先生与《红岩》第二作者杨益言是现今硕果仅存的两位“红色经典”作家:“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作者们早已过世。而冯先生1958年成名时年仅二十三,比梁斌、柳青们小二十岁左右。《苦菜花》在“十七年”长篇小说中显得很独特,主要在于它不回避战争的残酷、同情地描写了“地主婆”杏莉妈与长工王长锁的秘密恋情、赞美地表现了花子与老起的婚外恋情,作品里还有比较直接的性意识描写。这使它当时被某些主流批评家指责为“和平主义”、“宣扬超阶级人性论”、“有黄色毒素”。而也正因这些,冯先生的胶东老乡莫言对其大为赞赏,坦承这部小说对自己创作《红高粱》“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说里面的描写“非常感人、非常真诚”,认为它是“反映抗日战争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我在自己的《“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一书里曾对《苦菜花》专节论述。当时我就感到这部小说的文学史地位被如今的文学史教科书低估了。后来细读《迎春花》,更感冯先生的作品值得进一步研究。而我正在研究的课题中,有一些令我纠结困惑的问题。我想如果能与这位历史当事人直接对话,获得的资料和思想启发,将会是很宝贵的。为此,今年七月初,我第一次和冯先生通电话。电话里冯先生讲了二三十分钟,我感觉还未尽意,于是与冯先生约好,近日亲赴青岛,登门拜访了一次。

如今青岛打车很不方便——有时等个把小时不见一辆空车;好容易拦住一辆,又每每遭到拒载。所以我拟乘公交前往。冯先生电话里本已给我指出了坐哪路合适,但他担心我不好进门,又打过电话说下午派车到我住的宾馆来接。我当然高兴而感动。

冯先生住在海滨最好的地段之一,奥运会时可以坐在阳台观看帆船比赛。路上司机师傅对我说,冯主席一直是老革命作风,平时从不为个人私事叫车,他们因此内心对其都很尊敬钦佩。到小区门口,门卫一见车牌自然放行。汽车直接驶入地下停车场,在地下七拐八拐来到要去的楼号前停下。司机为我叫开单元门,我就上了电梯。到了要去的第十八层,冯先生已在门外等候。

小时即闻其名、一直“活在”书籍或银幕字幕上的冯德英先生,此刻就站在面前!从下汽车到见冯先生本人,这期间除了司机没有见到任何人,连门卫的脸我都没看到。这又使我感到有种神秘感。

冯先生思维敏捷,言谈流畅,行动自如。我们谈了整整一小时,在征得冯先生同意的前提下,我将谈话录了音。听了冯先生轻松随便而又不失审慎的言谈,我感觉不虚此行。

临别之际与冯先生合影。冯先生在赠送我亲笔签名的“三花”之后,还主动向随行的我女儿题签赠送了插图本《苦菜花》。这个版本我都没有,女儿的收获使我有些羡慕。自打我们一进门,冯先生就没有忽略我女儿的存在,先是说她长得真高,谈话间又不忘提醒她喝水,使女儿在这一小时内没有感到紧张或被冷落。

五十五年过去了,时过境迁,《苦菜花》还在被人提起、被人阅读。虽然它不再像自己当年那样、像如今当红作家的作品那样大红大紫、家喻户晓,但这对一个作家来说,已足以值得自豪和欣慰:现今畅销书的作者们,有几个敢保证自己的作品在五十五年以后还有人知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母亲周年祭
后一篇:大暑下海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