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周年祭

(2013-07-19 08:44:20)
标签:

母亲

周年

思念

情感

分类: 似水年华

随着母亲周年忌日渐近,没了写轻松文字的心情,“读《三国》”系列博文停了许久。考虑到老读者们进入博客等看更新屡屡失望,几天前贴了篇十一年前论“红楼”旧作予以补偿。

其实,“读《三国》”系列的出现也是由于丧母。今年元月,为从痛苦里自拔,想起几年前写过一篇说《三国》的博文,就决定接着写下去,以转移注意力。这才有了这已达二十七篇的系列博文。

同时,要提交中国新文学学会年会的论文也一拖再拖,昨日才完活交工,比会议通知书规定的交稿日期晚了十八天。感谢会务组对我的宽容,昨日电话里同意将我没赶上收入论文集的论文单独印发。

论文也与母亲和母爱有关,是对以母亲为主要形象、以母爱为重要主题的两部当代小说——冯德英《苦菜花》和莫言《丰乳肥臀》作互文研究。

虽然对莫言《丰乳肥臀》里的有些描写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不尽赞同,但读到莫言谈自己母亲的文字,特别是讲到母亲去世后他“万念俱灰了很久”,一想起母亲就泪水盈眶,我感到仅凭这些莫言就值得尊重、值得尊敬!

但写论文不同于写散文,必须保持高度理性,有冷静客观的思维,而不能总是泪流满面地写。所以这期间我还要和自己的情感作斗争。

另一方面,有些题目正因能激发我的热情,融通我的生命体验,我才会选取作研究对象。

由于农村按阴历来确定忌日,回乡祭母的日期比我的预计提前好多天。

这次回乡,与以往历次心情大不相同。

在外求学的年代,每年寒假暑假的回乡是件大事,往往提前一个来月就开始兴奋:考虑怎么预购车票,买什么礼物,带什么假期要读的书,还想象家里的情景。刚开始的几年,在返乡车上也一直兴奋,特别是到县城转车听到周围的乡音时。后来工作了,照例每年两次回乡,只是住的天数减少。

一进家门,全家出迎。这时母亲往往落在后面,故意显出漫不经心的样子。但她早已不声不响去给我做“落身面”了——我们老家讲究,出门在外的人“起身饺子落身面”。近年母亲精力体力渐衰,“落身面”多由嫂子做。卧着鸡蛋的汤面端上时,我的心也暖透了。

然后我喋喋不休述说别情,听众主要是父亲。母亲在旁一再提醒:“歇歇喝口水。回来了,说话的时候多着呢,不住嘴地嘚吧,替你累得慌!”

次日清晨,我赴梦乡未回之时,嫂子和母亲做早饭的声音将我唤醒。如果是暑假,我往往不等洗漱,就拿起小凳子到院中读书了。

在家的日子,每天和父亲高谈阔论历史掌故、国家大事居多。晚上乘凉时,母亲插不上嘴,就自己拿个凳子去街上。这时我还暗怪她不陪儿子,却没想到要寻找她感兴趣的话题。直到2010年夏天,我才明白过来,把书收起,决心只陪母亲说话。那次在我回乡当天晚上,母亲滔滔不绝说到十点半,讲述她年轻时的往事。

2011年暑假母亲住进县医院,我先是在医院陪护,母亲出院回家后我又在老家陪了几日。这次也是和母亲聊的多,且常常不知不觉拉着她的手。我感觉她的手凉凉的。

2012年暑假回乡,尽管进家门前早已预知,母亲不能再像往次那样在屋门口故作冷淡地站着迎接了,一旦门口看不到她的身影,还是有莫名的感觉。

她在昏睡中。那天是她生命最后时刻倒数第七天。

…………

几天前,我再次踏上返乡之路。我知道一切将会大不相同:母亲没了,劳累大半生的嫂子一个月前摔伤了腿,被迫“赋闲”。

在县城打车,到家时是下午两点多,嫂子腿绑石膏坐在前院房子的炕上。大哥去地里干活了。父亲在后院屋里给我用电磁炉热上早晨或中午剩下的稀饭,从冰箱给我端出自腌的咸豆角,说是特别好吃。稀饭真的很稀,依稀可见小米粒,还有几粒花生米。父亲让我倒一小杯白酒佐餐。为了这白酒,我切了几片自己带回的香肠。

过了一会儿,大哥从地里回来,脸上胡子拉碴,脚上带着泥巴。春节后嫂子去外地看孙子,父亲也在外地过冬,不知他自己孤身一人面对空荡荡的前院后院怎么过来的。

嫂子受伤回来后,是大哥在父亲协助下买菜做饭,两个不擅理家务的老男人在理家。

这更凸显出母亲和大嫂多年来是怎样默默撑持这个家。衡量一个人重要不重要、起多大作用,最好的检验方法是让他或她“缺席”。我小家的情况是:我一出差或回乡,家里的日常生活就整个变了样。

这次好办,我在老家做自己在小家所做的事就是。

墓地在一块土台上。今年雨水多,土台四周的茅草长得齐胸高。我和大哥、大姐、二姐四人用脚踩出一条通道,到了母亲坟前。全天都在断断续续下雨,我们要去上坟的时候雨适时地停了。我们上完坟往家走时,阳光从云缝里透射出来。两个姐姐说:咱娘高兴了。

我们在坟上的哭声不知是不是惊动了远处干活的乡亲。不是年节不是清明,这哭声在旷野里该是有些突兀吧?我的声音是尽量压下的,但是涕泪使我呛了气管,堵了鼻腔,感到窒息。

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一年的结束不在冬春之交,而在仲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