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作家与保定(连载之一):河北籍作家概说
(2012-08-14 21:42:30)
标签:
作家籍贯河北保定文化 |
分类: 阅读札记 |
原载《保定日报》2012年8月5日第4版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河北籍的并不多。初步估算,在唐朝及其以前,大概河南的最多,例如汉朝的贾谊、张衡,魏晋南北朝的蔡文姬、阮籍、潘岳、谢朓、庾信、钟嵘,唐朝的杜甫、崔颢、岑参、韩愈、李贺、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宋代以后则江苏作家较多,例如范仲淹、秦观、范成大、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李汝珍、李伯元、刘鹗、曾朴等。此外出著名作家较多的省份,就是山西、山东、浙江和陕西了。
生长于河北的作家,西晋时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张协和刘琨。张协,河北安平人,西晋诗人,他和哥哥张载、弟弟张亢并称“三张“,与江苏“二陆”(陆机和陆云)、河南“两潘”(潘岳和潘尼)、山东“一左”(左思)被钟嵘视为西晋文学的代表。刘琨,河北无极人。他既是文学家,又是音乐家和著名将领,与“闻鸡起舞”的祖逖是好朋友。北魏时写出《水经注》的郦道元是涿州人。上过中学的读者,语文课上都学过《水经注》中的《三峡》一段。唐朝时,涿州又出了两位著名诗人:一个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另一个是以“推敲”而闻名的诗僧贾岛。唐代“边塞诗”代表之一高适是河北景县人。
元朝时,河北作家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代表了国内最高成就。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和王实甫都是大都(北京)人。考虑到古代的北京并非直辖市,而在今天河北的界内,可以说他们都是河北人。还有一种说法,说关汉卿是祁州(安国)人。王实甫的祖籍则是保定的定兴。白朴虽然祖籍山西,但后来迁居到真定(今河北正定)。马致远的籍贯则有两种说法,一是大都,一是河北东光。可以说这四大家都是我们的河北老乡。除了四大家,元杂剧作家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史樟、汪泽民、李进取、陈宁甫、彭伯威、王伯成等也是河北人,他们被文学史家称作“河北作家群”。其中,彭伯威和王伯成是保定人。
但是,明清及其以后,河北文学界又相对沉寂了。除了清代纪晓岚写有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再无流传史册影响全国的重要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阶段(1917-1949),特别是现代文学头两个十年中,著名作家以浙江籍为多,例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艾青、穆旦、穆时英、施蛰存、王鲁彦、许钦文、夏衍、丰子恺、徐訏等。其次是四川、湖南和江苏。四川有郭沫若、巴金、沙汀、艾芜、李劼人、何其芳等;湖南有沈从文、丁玲、周扬、周立波、张天翼等;江苏有叶圣陶、朱自清、卞之琳、钱钟书、路翎、无名氏(卜乃夫)等。这一阶段中,河北作家达到国内一流的,是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涿州人。原名冯承植。他既是诗人,又是著名翻译家。1921年考入北大,1920年代参与创立浅草-沉钟社。1930年曾赴德国留学。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富于艺术探索精神,以中国式的“十四行诗”闻名。抗战时期,冯至任教于著名的西南联大。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昆明出现了一个以联大学生为主体的“西南联大诗人群”。
抗战时期,在日本占领的华北沦陷区,活跃着几位河北籍作家。其中有静海(今属天津)的关永吉,吴桥的马骊,沧县的张秀亚等。
1942年以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崛起,人称“山药蛋派”。在河北,孙犁和梁斌也已开始了其创作生涯:孙犁1945年发表了成名作和代表作《荷花淀》。梁斌虽然早在1933年就在《大公报》发表过短篇《芒种》,但他真正成名却是1949年以后。
在“当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河北,特别是保定,绝非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出生成长于保定,或曾生活工作于保定的作家,以及以保定地区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尤为引人瞩目。出生于保定的作家,有《红旗谱》的作者梁斌,《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其中梁斌是蠡县人,李英儒是清苑人,徐光耀是雄县人。还有一些作家,虽然籍贯不是保定,但他们曾或长或短在保定地区生活和工作过,他们的一些著名作品是以保定为背景,或写到了保定。例如《荷花淀》的作者河北安平人孙犁,《新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江苏人孔厥、北京人袁静,《敌后武工队》的作者静海人冯志,《烈火金刚》的作者河间人刘流,《青春之歌》的作者北京人杨沫等。《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也曾在保定工作过。现今仍活跃于文坛、闻名全国的作家中,与保定有直接关系的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河北作协副主席谈歌等。铁凝祖籍河北赵县,出生于北京,但她从四岁起就生活于保定。谈歌出生于张家口,他的祖籍是保定完县(顺平)。
为什么中国当代文学阶段会出现继元代之后新的“保定作家群”?在这些作家心目中以及在他们的笔下,保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