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语权与真理

(2011-08-10 09:40:45)
标签:

《新水浒》

读音

话语权

真理

杂谈

分类: 社会时评

打开电视机,恰好河北农民频道正播新版《水浒传》攻打大名府一回。总体来讲,我认为这是重拍四大名著中最好的一部,可以说与98年央视版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又发现一些遗憾,那就是字幕与演员念台词都有错误。比如,“小温侯吕方”的“侯”应念阳平,因为这是说吕方长相与所用兵器都令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温侯吕布,“侯”是爵位。可演员却将“侯”念成了去声“候”。还有就是军师吴用说梁中书“性儒”,我以为该是“性懦”——懦弱,不是说他“儒雅”,且“儒”是名词,不是形容词。我看吴用“教授”作为小学教师也是不太合格的,怪不得改行去劫道呢。

紧接着是李逵出场,炫耀自己扇面儿似的的板斧。还好,他切切实实将“板斧”念成了“板斧”。

这还有争议?有啊!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看《水浒》连环画。我以前翻阅过原著,提及李逵用的板斧,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同学马上纠正我:“什么板斧!哪有板儿做的斧子?应该是叫‘扇斧’,大扇面儿似的。”我也不好争辩,因为他是孩子头儿,掌握话语权。于是大家都随他这么叫了,以至于我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是念错了。每次念“板斧”时,心里都要咯噔或犹豫一下。

造成这种状况和这种心理的,不只这一件事。那时大家在传看一本小人书《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孩子头儿从北京带来的。我念“马倌”两字时,重音在“马”,而“倌”用轻声。还是那位同学,纠正我说:“马”和“倌”都该重读,念成“小马官”。他还讽刺地夸张戏仿我的读法,把“马”字多加了几个弯儿,唱歌似的。同学们都学着他戏仿,然后哄笑。我顿生无地自容之感。

后来,上初中时,跟着一位部队复员回家的师傅学画画。我画了一张戴大檐帽的人像,自己题上“军警”二字。师傅见了,纠正我说:“哪里有什么‘军警’?应该叫‘民警’,或者是‘军人’!”旁边一人也马上随着附和他。于是,我也怀疑是不是有“军警”了。可隐隐约约以前似乎读什么书时读到过这个称谓啊。但师傅说的为准!我很久不再使用“军警”一词。

后来我大学毕业,有位喜欢业余写作的高中时同学,他当了兵,给我写信,提到部队的“饭堂”如何,还拽文曰“不宁唯是”。我没当过兵,只知有“食堂”、“饭厅”之说,不知部队确实将吃饭的地方叫“饭堂”;没见过用过“不宁唯是”的关联词语,以为他是瞎用词。于是,我回信对他加以“纠正”。后来才知,是将人家“正”的给“纠偏”了。人家也没回信反驳——或者因为不屑置辩,或者由于不好意思,或者也竟因为我上过大学,话语权在我这里,“真理”也在我这里。

呜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