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是伟大的突破与中国人的荣耀
(2012-10-11 20:43:55)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红高粱沈从文顾城杂谈 |
分类: 读步天下 |
莫言获诺奖是伟大的突破与中国人的荣耀
晚饭后,浏览新浪微博,一条重磅消息,是沸沸扬扬传了几天的莫言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成为了现实。剑客微博评价,“伟大的突破”、“大突破与突围”,是的。中国公民获得了全球文学界公认的大奖,显然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莫言,其实,在剑客来讲,《红高粱》是最早看多的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记得此前小说版本是通过杂志看过的,当时,即便在不甚有文学素养的剑客来讲,也认为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小说,那时,剑客才读高中,那时,不懂文学创作,只懂得自己的作文不错,常常被作为全年级的范本。《红高粱》在我们县城放映的时候,正值高考前夕,许多同学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甚至是违反学校纪律的风险,去看了这部电影。看懂了张艺谋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与大色彩,看懂了其中的一些冲动,但更多的还是似懂非懂。
记得中国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探讨是好几年前了。当时,《经济观察》做了一篇很有水平的专题,核心内容,一是普遍认为中国人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当属著名的作家沈从文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í)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1988年病逝于北京。评论分析,沈从文之所以没能获奖,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不多有关。之后,著名诗人顾城,在为诺贝尔文学奖努力过,早年移居国外,且用多种文发表诗作。
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全球最著名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有了本土中国人获奖。在自豪与骄傲的同时,剑客留言,“希望下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没希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天做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100%来自经济发达国家,也预言50年内中国将有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