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的最窄处,飞架着的曾经是欧洲第四大吊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气势雄伟的大桥,横跨在海峡西岸(欧洲大陆)的奥尔塔科伊和东岸(亚洲大陆)的贝伊勒尔之间,它连接着欧、亚大陆,也连接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大桥于1968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通车。
土耳其政府为发展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陆上交通,修建了博斯普鲁斯跨海大桥。博斯普鲁斯大桥为斜拉式吊桥,197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50周年庆典时正式通车。大桥长1560米,桥面宽33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桥身高出海面64米,跨越水面的距离1074米,两端引桥分别为255米和231米。
博斯普鲁斯跨海大桥的两端各有一呈“门”字形的高达165米的桥塔,位于东岸的重5万吨,西岸的重6万吨,桥塔的牵引力达1.5万吨。西岸桥塔向里倾斜86厘米,东岸桥塔则倾斜90厘米。大桥水中没有桥墩,整个桥身以两根巨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一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两米,不过这都没有什么危险。
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整座大桥宛若一条长虹飞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它不仅沟通了欧亚两洲的交通和运输,也把东西方各种文明连接在了一起。该桥平均每天有20万辆的车次通过,对于沟通欧亚大陆的联系,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博斯普鲁斯大桥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008年4月3日,北京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到第二站——伊斯坦布尔市,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孙国祥和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张志良。就是在这座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擎起火炬进行传递,让奥运圣火从亚洲“跑”向欧洲。
后记:
按规定,船游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船应该在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处调头返回,而我们的地接导游,却在第一大桥处就就让游船返航了,因此,我们非常遗憾的没有能看到穆罕默德二世大桥!
博斯普鲁斯海峡北面的另一座大桥,是1988年为了缓和博斯普鲁斯跨海大桥的交通压力而兴建的,名为穆罕默德二世大桥。这座大桥建在博斯普鲁斯大桥北面5公里的海峡较窄处的茹梅丽城堡附近,为了区别这两座桥,所以博斯普鲁斯大桥又常称为“第一博斯普鲁斯大桥”和“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
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以征服拜占庭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名字命名。这座大桥是土耳其、意大利和日本三国联合建设的。大桥总长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为
1090 米,比第一座大桥还要多16米,桥面宽39.4米,可平行通过8辆汽车,比第一座大桥又宽出两个车道。
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桥身高出海面64米,任何远洋巨轮甚至航空母舰均可自由航行。整座大桥也没有一个桥墩,由两岸高达107米的两座桥塔用两根直径77厘米的钢索牵引制成。每根钢索重9500吨,由16128根粗5.38毫米的钢丝拧成,它与第一座大桥长的模样完全一样,只能依靠附近的标志建筑来区分。
第三博斯普鲁斯大桥名为亚武兹苏丹塞利姆大桥,得名自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第三博斯普鲁斯大桥位于黑海口南面,它连接着伊斯坦布尔欧洲区和亚洲区的贝伊科兹,大桥总长度2164米,由法国工程师设计,造价2.5亿美元,2016年8月26日通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