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在这个深秋的季节(11月14日),我再次走进了北京颐和园。颐和园曾为清代皇家园林,它的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郊,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最大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把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皇家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竣工。佛香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颐和园的万寿山下是一条长728米的“长廊”。长廊南面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长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堪称“世界第一廊”。
长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联殿通阁,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可谓步移景换,变化万千。
建在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是颐和园里著名的铜铸亭阁。这个整体全部由黄铜打造的宝云阁,据说当年也可谓金碧辉煌,虽然昔日金色的宝云阁已经被岁月涂染成了黑色,然而,它的魂依旧在这里,依然可以让人们感悟到它昔日的风采。
清乾隆十五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寓意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后山,这里则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观。这里秋天的景色,给人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静的秋色在悄悄地展示着深秋的美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