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

1

2

3

4

5

6

7

8
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它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三塔公园珠联璧合,重现了古代“皇家园寺”的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光耀苍洱。

9

10

11
“洱海月映苍山雪,下关风吹上关花”这风、花、雪、月正是美丽大理的真实写照,阳春三月我有幸踏花而行,来到了大理“南诏国”的崇圣寺。据说。崇圣寺是全东南亚唯一一个开过金光的佛寺,被誉为“佛都”。它是由108位从世界各地请来的得道高僧为它开的金光。今日一见,这“皇家园寺”果然气度非凡。

12

13

14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有“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并曾以五大重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

15

16

17
如今那昔日的五大重器仅存三塔,其余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时过境迁,今天我看到的崇圣寺是2005年恢复重建的,重建后的崇圣寺,占地600亩,西依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万顷波,海拔2199米,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然而,这才仅为古代崇圣寺建筑面积的六分之一。

18

19

20

21
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

22
据介绍,千寻塔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如今塔内已不对外开放了,循梯登顶也已可望而不可及了。

23
唐朝开元年间,最先建了69.13米的大塔“千寻塔”,稍后又建了南、北43米高的小塔,这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当我们拍照三塔时,导游特意提醒我们,拍塔一定要把三座塔都拍全,否则……,尽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但我觉得还是入乡随俗为好。

24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25

26

27

28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时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29
据说,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今天,看着眼前的这三塔,我觉得它的确有一股震天地泣鬼神的霸气!

30
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我觉得三塔倒影的雄姿更是神来之笔!正如清代诗人杨炳锃的一首七绝中所描述的那样:“佛都胜概肇中唐,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蟠根湖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31

32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也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33
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今天我看到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崇圣寺。

34

3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