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

标签:
陳漢徽加勒比海邮轮圣胡安首府波多黎各美国 |
分类: 海外游记 |

波多黎各的名字不陌生,但要准确说出它的位置,也并非随口就来。当然,没有必要知道得那么清楚是一个原因,另一原因也是明摆的:面积275万平方公里的加勒比海,周边12个大陆国家,22个岛国领地,各岛犬牙交错,各国位置如同乱麻,并非几分钟就能理出头绪。小国的情况肯定不如大国让人记得清楚,类似波多黎各、牙买加之类,读书时地理老师没有要求弄清位置,能记住名字就不错了。
也许这一次留了心,我似乎觉得波多黎各的位置挺好记的。只要先找大安的列斯群岛,就容易多了。该群岛状如长蛇,横卧在加勒比海北边,头部伸向墨西哥湾。左边的最大岛是古巴,中间是海地与多米尼加共处的海地岛,右边尾端的小岛就是波多黎各了。两岛的距离近在咫尺,从海地到达波多黎各,理应是船员喜欢的轻松航程,拐个弯就到了。估计昨晚邮轮在漆黑的海洋中开不了多久,就停在波多黎各首府不动,等待天明让游客上岸。海面上浮现的一排天际线,表明此次上岸并非去海滩晒太阳,而是观赏圣胡安古城的市容。
称为古城不假,圣胡安建城时间为1504年。西班牙人到了此地后,便停留不走,以后建起城堡,加固海防,陆续耗去了近400年。在此片海域,原本哥伦布最先登陆的地点是巴哈马群岛,但以后因兵力限制而放弃,以致巴哈马长时间陷为海盗的巢穴。西班牙人关注的重点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古巴和波多黎各。以波多黎各来说,在控制中美洲的交通要道上,非其它岛屿可比,这还不必说到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其战略位置更显突出。于是就不难理解1595年发生的圣胡安之战,英国与西班牙军队在这里大打出手。西班牙人凭借苦心经营的坚固堡垒,击沉英国十艘舰船,迫使英国以十倍死亡的人数宣告失败。
西班牙人的统治持续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西班牙人打了败仗,将古巴与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不久美国承认古巴独立,但波多黎各一直处于管辖之下。波多黎各民众早在西班牙人统治期间,就爆发武装起义,成为美国自治邦期间也曾发生起义和政变,目的是为了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独立的观念也逐渐转变,希望独立的人数已明显减少。在第四次公投中,要求成为美国第51州的人数占了61%,支持独立只占5%。只因美国国会没有决定接纳,波多黎各自治邦的地位仍未改变。
此时港口繁忙,海面上停泊着多艘邮轮。别看波多黎各面积不大,不足一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三百多万,却拥有九个港口,其中最大的圣胡安港口的繁忙程度,在加勒比海地区排名第一,在西半球排名第四,邮轮的停靠数量也仅次于迈阿密。如此密集的港口,决定了波多黎各的经济状况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何况波多黎各早已实现工业化,是本地区的药品和制造业中心,旅游业也有长足发展。可惜波多黎各本身也有一本难读的经,十年来经济处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低于美国联邦贫困线的人口比例超过任何一个州。更不好的消息是波多黎各债务达700亿美元,因无法还本付息于2017年宣布破产,在联邦法院的管理下进行债务整理。
如今波多黎各民众的生活虽未受到较大影响,但今后显然是一个未知数。然而不管怎么说,波多黎各的人均收入依然位列中美洲前茅,2019年人均收入32873美元,虽只相当于美国人均的二分之一,却远高于中南美各国。
游客走上街头,圣胡安显得平静安宁,所到之处异常整洁。蓝色大海是古城的永恒主题,不同形状的邮轮与道路靠得那么近,汽车在邮轮旁边驶过,衬托出陆地与海洋的完美结合。优美的滨海街道向前延伸,高42米,宽6米的护城墙环抱着大海,高墙之内是居高临下的古堡、教堂以及依山建筑的楼房街道。站在高处往下望,白色巨轮悬挂在绿林之上,稍不留意,就被夕阳镀上了金黄色。
我们走进教堂,漫步小巷台阶,在小广场的长椅上坐着,看着行人慢悠悠的脚步,分享悠闲的时光。大楼前喷水池的石栏上塑有几座雕像,浑身银灰色,老中青皆有,或袒胸露臂,或穿戴古代服饰,谁也没把雕像当回事。直到一个女孩走上前去,一个大卫模样的雕像伸出手来,接过女孩递上的一张钞票,游客才发觉站立不动的雕像原来是活人。于是陆续有人上前,用钞票唤醒纹丝不动的立像。这些雕像的扮演者,忍受着全身的油漆喷涂,在石栏上僵硬肢体,没有忍耐力是做不到的。你说他们是艺术表演者也行,是谋生者也未尝不可,总之,至少有一种原因让他们走上高处一动也不动。地区与个人有时存在着相似之处,旁观者的胡乱猜疑是不着边际的,其中的冷暖,也只有扮演者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