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09月09日,小外甥和许多人一样,选择在这个百年一遇的日子举行婚礼。
在录像车的引导下,迎亲的花车排成长龙驶向海边。经过一番录像拍照后,车队驶向了人民广场,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百对新人”集体婚礼。
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飘、鼓乐齐鸣、礼炮阵阵,婚礼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自不必细说。随后,百对新人又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栽下了一百颗具有象征意义的常青树。
参加如此隆重、颇具纪念意义的婚礼,让我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姐姐结婚时的情景。
那天,姐夫身穿军装显得很英武,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同介绍人一起来我家迎亲。姐姐上身穿着姐夫给的绿军装,下身穿着蓝布裤子,脚上穿着平底黑布鞋,挎着一个红布包,和我们十几个送亲的人一起,步行了十几里路来到姐夫家。
没有音乐,没有鞭炮,没用鲜花,也没有什么仪式和祝福的话语,就连婚礼的酒席也非常的寒酸,还没等吃完饭,盘中早已空无它物。
姐夫那时在部队服役,由于家里人口多,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姐夫的父母就在邻居家借宿,让出了他们多年居住的小土屋作为“新房”。
新房大约有10平米,除去火炕之外,几个人进去都没处站立,要不是炕上两床大红花的被褥,几乎找不到一丝喜庆的色彩。婚后不久,姐夫回到部队,姐姐回到娘家寄宿,姐夫的父母又回到了那个小土屋。
三十多年过去了,姐姐一边工作一边养育着子女,也一遍又一遍地盖着自己的房子,不断的改变着生存的质量、提高着生活的档次。
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姐姐盖了两间简易房,结束了“串房檐”的寄居生涯,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八十年代初,姐姐又盖了三间木结构平房,宽敞明亮了许多。
进入九十年代,木结构平房变成了混凝土浇注的房子,既牢固又宽大。
跨入新世纪,又先后盖起了两座二层小楼,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院里有鲜花……
看着外甥作为新房的小楼,想想天壤之别的婚礼,让人再一次感受到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加载中,请稍候......